從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獲悉,通過不斷強化選育關鍵技術創新,“九五”以來,該所先后育成了19個抗旱節水系列小麥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近2億畝、節水30億方,衡麥系列小麥品種為河北省的節水小麥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針對河北省水資源緊缺,尤其是地下漏斗區嚴重干旱缺水的生產實際,近年來,旱作所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實國家糧食安全以及減少地下水開采等國家戰略實施,堅持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強化提質增效,以“抗旱節水、豐產廣適”為主攻目標,立足河北省冀中南,面向黃淮海麥區,開展抗旱節水冬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搞好品種和技術的協同創新,他們利用衡水市水資源緊缺、氣候條件惡劣而復雜,干旱、凍害、后期干熱風及高溫等自然災害頻發的獨特生態和區位條件,進行選育技術創新,自主創新形成了“水旱交替定向培育綜合選擇技術”(發明專利ZL201110036185.8),結合抗旱及節水指數鑒定方法,又創新形成了抗熱指數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綜合利用,有效提高了選育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九五”以來該所培育出衡麥系列品種19個,累計推廣面積近2億畝,累計社會經濟效益近百億元、節水30億方。其中,衡4399于2017年列為河北省冀中南區試對照品種,衡觀35在冀、魯、豫、皖、蘇、陜、晉、津、鄂等九省(市)推廣應用。獲小麥新品種保護權8項,獲發明專利2項,以衡觀35為代表的系列節水品種獲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上成果8項,為節水小麥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2018年新審定小麥新品種衡9966、衡H116021和衡5835,具有較好推廣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