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于險峰張仁軍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作為糧食主產省之一的遼寧省有怎樣的舉措,豆農有怎樣的期盼,記者到糧食大市鐵嶺市一探究竟,采訪了相關主管部門、生產企業、科研單位、豆農等。
沒有大豆補貼,種大豆不賺錢
從4月11日開始,鐵嶺開原市興開街道偏坡臺村的種豆大戶石廣義雇了兩臺機器,進行耕地為播種做準備:“今年要種大豆達到700多畝,聽說大豆補貼要增加,比去年多種了200畝。”石廣義告訴記者。
“如果沒有大豆補貼,去年因為干旱產量低種地不掙錢。”石廣義給記者算了下種地賬,去年的畝產量300多斤,包地費要650元,他種的是鮮食豆,種子價格比普通大豆要高,一斤能賣到3元多錢,去掉種子化肥農藥的成本,算下來是賠本的,正常年份畝產達400多斤能掙點。
“好在去年大豆生產者補貼一畝地有197元,再加上輪作補貼150元,還能有點賺頭。今年種地的價錢又漲了,一畝地是700元,加上種子化肥等成本400元,一畝地種地成本就需要1100元,因此我們期望國家對大豆種植補貼再增加些,我們才敢多種。”石廣義說。
目前大豆價格下跌行情不好,也有人不看好大豆,減少大豆的種植面積,開原市慶云鎮河東村的朱長江與石廣義正好相反,去年種了700畝的大豆,今年就只想種500畝,他告訴記者:“現在大豆掉價不敢多種,河東村種的大豆有1000多畝。”
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開原市逐步削減玉米種植面積,通過玉米大豆輪作、大豆種植補貼等鼓勵大豆生產。開原市有一定種植規模的大豆基本都是鮮食大豆種,開原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志彪介紹,開原地區的17家大豆種企成立遼寧博農豆類種植專業合作社,多年種植鮮食大豆種,每年種植面積12萬畝左右(含開原周邊地區),大約生產5000萬斤種子,產值2億元。開原的鮮食大豆種占全國90%以上。農業農村部的輪作項目在開原安排了6萬畝,今年輪作大豆,全市大豆種植面積預計達到10萬畝以上。
比較效益高了,面積才能恢復
剛從南方參加一個種子交易會回來的遼寧博農豆類種植專業合作社監事長閆石告訴記者:“去年因為干旱大豆減產,有的品種市場缺,最高賣到7元一斤,前年一斤才2.5元。除了我們自己的企業今年種了1000畝,還與農戶簽訂了5000畝的種植合同。據合作社的各家企業統計,今年一共要種16萬畝,其中一半在開原。”
鐵嶺縣蔡牛張莊玉米專業合作社今年準備種12000多畝大豆,其中給九三集團代種1萬畝,自種2000多畝。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也說沒有補貼不敢種:“合作社一共種了3萬畝土地,考慮倒茬大豆加雜糧種了1萬多畝。去年種了2600畝的大豆,畝產剛過300斤,去年玉米都倒貼錢。以前都不敢種大豆,這幾年也是因為有補貼才敢種,如果補貼增加到一畝地300元,還是愿意種大豆。去年的大豆加工豆油一部分,豆餅用來喂牛羊(合作社有養殖),牛羊糞又可以用來種田,形成循環經濟。”
九三集團去年在鐵嶺地區種了8萬畝大豆,今年就種了3萬畝。遼寧九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春鵬向記者介紹:“今年在鐵嶺縣種了近3萬畝,其中2萬畝是輪作項目。為了種好大豆,公司還成立了鐵嶺縣瑞星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根據集團的工作部署,減少了輪作之外的大豆種植面積。”據了解,九三集團鐵嶺分公司一年加工大豆在160萬噸,全是國外進口的大豆。
記者從鐵嶺市農業農村局獲悉,2018年全市大豆種植面積是13萬畝,今年大豆預計播種面積15萬畝。根據春播調查,目前大豆種子備實量667噸,農民需求量640噸。
遼寧省的大豆種植面積在2000年左右曾達到1000萬畝,到2006年時還有600萬畝,后逐步降到100多萬畝。怎樣才能恢復、增加大豆種植面積?鐵嶺市農業科學院大豆所所長董友魁認為,這幾年玉米種植面積降低了,但是花生面積在增長,大豆的比較效益不如玉米,還要靠增加補貼并形成規模化機械化種植,選擇高產品種,種植效益高了,才能逐步恢復。對遼寧來說,能恢復到五六百萬畝較為理想。
從這幾年的種植趨勢看,遼寧的大豆種植面積在逐年增長,今年預計在120萬畝。為促進大豆種植,遼寧省農業農村廳積極落實大豆的補貼政策,在去年一畝地補貼比玉米多100元的基礎上,今年每畝將比玉米多200元。同時推進輪作休耕制度,將大豆列為輪作品種,在黑土地保護項目上也將向大豆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