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15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種業發展迅速,以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等為代表,種子研究領域連續取得革命性突破,推動了農業主導品種的更新換代,加快了由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發展的進程。近年來,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提升,良種覆蓋率持續保持在96%以上,保證了糧食產量,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加快了由“吃飽”向“吃好”的轉變。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種子大會上,各類種子新品種紛紛亮相。粉紅色的馬鈴薯、七彩的花卉種子,粒長米糯的稻谷……技術創新為種子品質升級提供了活力。隆平高科優質種業經營部經理廖色梅介紹,一些糧食新品種,尤其是特色品種,不再只是追求產量,而是更加注重品質。
廖色梅:這個米是秈熟的品種,號稱有超級稻的產量,泰國米的質量,米粒外觀細長,膠稠度達到七十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7.6%,達到國標一級米的黃金值,口感松軟彈滑,比較好。
雪川農業集團是一家以馬鈴薯種業為核心,集育、繁、推、儲、加、銷為一體的馬鈴薯全產業鏈集團。這次種子大會他們帶來了“珍妮”“雪域石”等多個馬鈴薯新品種。公司副總經理程小飛介紹說,專屬專用也成為種子研發的新趨勢。
程小飛:有的是超市銷售專用的,有的是加工專用的。像“珍妮”,薯皮比較光滑,薯形比較圓潤,芽也比較淺,在市場上貨架期比較長,吃起來口感也更好,很軟糯很細膩。一畝地產量三噸到三噸半。紅的是另外一個品種,薯皮是紅的,里面是黃的,跟蘋果一樣有不同的顏色。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歷程可以說是一部種子改良史。以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等為代表,每一次種子研發領域的突破,都給農業帶來了革命性變化,推動了農業主導品種的更新換代,良種覆蓋率持續保持在96%以上,成功解決了人民溫飽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豐富了百姓餐桌品類,加快了由“吃飽”向“吃好”的轉變。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全國選育農作物品種4萬多個,申請植物新品種保護達到2.7萬個,授權品種超過1.1萬個,2018年品種權申請量4854件,位居世界第一。企業逐步成為育種創新的主體,帶動了產學研結合,提升了育種創新能力,實現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隨著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種業多元化主體加速發展,逐步形成了全國統一的大市場。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吳曉玲介紹,目前我國農作物種子企業有5900多家,市場價值超過1000億元,帶動了種業產業化、規模化,提升了種業發展的競爭力。
吳曉玲:從企業結構來看,2018年,瓜菜類企業數量最多,達2940家,較2016年大幅增加,增長110%,小麥企業增加了362家,水稻和玉米企業數量減少。從資本規模來看,2017年,注冊資本一億元(含)以上企業181家,較2013年增加67家,增長幅度較大。注冊資本3000萬元~1億元企業1442家,較2013年增加420家,增長幅度較大。
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呈現出“四化”發展的新趨勢:集團化,育繁推一體化,打通產業鏈,實現跨界融合;平臺化,聯結小農戶、聯結大市場、聯結科研院所;專業化,專業育種、生產、加工、經營、測試檢測等;特色化,產品特色、區域特色、作物特色。此外,拓展種業產業鏈也成為新形勢下新要求。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司長張延秋:“種業+”概念,種業+種植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種業+畜牧業,“豬糧”安天下,穩步提升自主選育水平;種業+農藥、化肥、栽培,提供從種到收的農業全程解決方案;種業+營銷、金融,解決農民賣糧難、賣菜難,貸款難、貸款貴問題。
2018年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海南視察南繁育種基地時強調,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國家寶貴的農業科研平臺,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
此后,農業農村部出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實施方案,明確制定14條具體舉措,“南繁硅谷”建設是首要推動的舉措。張延秋指出,以打造南繁硅谷為代表,我國種子基地“國家隊”基本形成。
張延秋:規劃建設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南繁硅谷三大任務,建設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南繁科技城,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認定52個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制種大縣,49個區域性良繁基地。2015年以來,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安排制種大縣獎勵17億元。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一是著力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政結合的中國特色種業創新體系。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顛覆性技術突破,加快推進良種聯合攻關,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培育和推廣高產穩產、綠色生態、優質專用、適宜全程機械化的新品種。二是著力構建市場主導、政府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產業體系,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種業企業集群。三是著力構建法制完善、監管有力、放管服結合的現代種業治理體系,強化市場監管和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假冒侵權等違法行為,激勵自主創新、原始創新。(記者紀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