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是我省的優勢雜糧作物,也是我國原產的糧飼兼用作物和營養保健作物,在保持作物多樣性、穩定糧食生產和膳食結構改善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來,受市場需求拉動和種植業結構調整推動,谷子播種面積穩步上升。為科學指導谷子生產,現提出2019年山西省谷子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因地制宜,科學選種
選擇產量高、品質優、抗倒性強、耐旱、抗病性好的優良品種。機械化生產應注意選擇株高適宜、谷碼較緊的品種,一般夏谷株高在1.3米以下,春谷1.5米以下,以便降低機械化收獲損失率。由于谷子在我省分布范圍廣,又屬光溫反應敏感的作物,不同地區間適宜的品種不一致。晉西北春谷區為早熟區、中晚熟區,早熟區(大同、朔州、忻州)適宜種植張雜谷3號、張雜谷5號、張雜谷6號等品種。東西兩山春谷區為中晚熟區,適宜種植晉谷21號、晉谷40號、長農系列、長生系列等品種。適宜長治沁縣種植的“沁州黃”、適宜大同廣靈種植的“大白谷”也是可選的優良品種。
二、精細整地,施足底肥
谷子粒小苗弱,需要精細整地。春播應在秋季耕翻,并進行耙耱平整,播種前施足底肥、旋耕、耙耱、鎮壓,做到上虛下實。整地前關鍵是施底肥和澆好底墑水,底肥一般以農家肥或有機肥為主。在沒有農家肥和有機肥的情況下,可用二銨等復合型化肥,一般畝施純氮8-10公斤、磷(P2O5)8公斤左右。冬季降雪較多、春季土壤墑情較好的地區,可采用免耕栽培,這樣有利于保墑。冬季降雨降雪少、干旱嚴重的地區,可在早春整好地,等待降雨后播種。
三、適期播種,保證質量
我省春谷區適宜播種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各地應結合實際情況適期播種。冷涼春播區和干旱區應選擇地膜(滲水膜)覆蓋,覆膜方式可采用微壟膜側溝播或者全膜覆蓋,還可結合噴灌、滴管等技術,并選擇與覆膜方式配套的覆膜播種一體機。雨量和熱量較好的地區可采用露地平播,最好采用抗除草劑品種以節約人工成本,采用谷子條播機播種,并注意行距加大到50cm左右,以利于中耕機械操作。
四、合理密植,加強管理
適宜的密度是豐產豐收的關鍵技術之一,常規谷子適宜的密度在2-3萬株/畝,雜交谷子適宜的密度在1-1.2萬株/畝,適宜的密度主要通過播種量和間苗管理來實現。在旱薄地不缺少人工間苗的情況下,畝播量一般在0.5-1.0公斤,出苗后再通過人工間苗達到適宜的密度;而在人工缺乏的情況下,通過精量播種也基本能夠控制好密度,精量播種一般0.2-0.35公斤/畝。定苗與中耕結合進行,拔節期結合中耕進行培土。生育后期要注意防澇、防倒伏。
五、適期收獲,做好倉儲
應在95%谷粒變硬時及時收獲,收獲過晚不僅影響小米色澤,而且會導致營養倒流減產、收獲時落粒多、遇連陰雨谷穗發芽等。近年來,谷子的機械化收獲取得較大進展,無論是大型地塊還是中小地塊,都有基本成型的機械,生產中可以根據需要選擇。收獲后谷子含水量一般在20-30%之間,應及時晾曬或烘干至13%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