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至11日,2018中國·黑龍江首屆國際大米節在哈爾濱舉辦,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官員、專家、學者代表,18個省、區、市的商務部門、糧食行業的領導,以及230家國內外企業負責人參加展會,參展的企業近300家,國外企業15家。展會搭建了一個真正的國際化稻米產業交流合作平臺,展現了黑龍江水稻正在由銷往糧庫的原糧變身為直接走向餐桌的快銷品,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希望。
好米產自黑土地
大米節在國內首次開展了稻米品鑒品評活動,對來自世界各地和全國各地177份優質大米、稻谷樣品,采取儀器檢測、專家品評和群眾評選的方式,以“品種+產地”為評價對象,特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日本、韓國、美國、泰國、菲律賓等國際、國內著名水稻育種、優質栽培及品鑒專家等27人組成評審委員會,擬從食味品鑒、理化品質、碾磨品質三個方面對參評水稻品種加權打分,同時組織消費者現場投票評選,最終二者分數的總和為該參評樣品的總分,根據總分依次評出金獎、銀獎、銅獎的水稻品種及產地。
獲獎情況是,金獎:日本新潟的越光、黑龍江省五常市的五優稻4號(稻花香2號);銀獎:日本山形的一見鐘情、黑龍江省肇源的五優稻4號(稻花香2號)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的新稻41號;銅獎:吉林省大安市的吉粳816、黑龍江省五常市的松粳22、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的五優稻4號(稻花香2號)、遼寧省東港市的越光和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上育397。
黑龍江大米在評比中取得了優異成績,靠品質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省農委主任王金會介紹說,黑龍江省是典型高緯度北方稻作區,生態條件優越,寒地黑土、天藍水綠,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化肥用量少,冬季漫長寒冷,天然滅病蟲,夏季雨熱同季,晝熱夜涼,有利于綠色優質水稻的生長,是全國最大的優質粳稻主產區,種植面積6000多萬畝,年產水稻600多億斤、大米400億斤,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可靠“壓艙石”。
叫響品牌把好關
黑龍江省長王文濤在介紹黑龍江大米時說:黑龍江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氣候冷涼,病蟲害少,而且光雨熱同季,地勢平坦,集中連片。好山好水好良田,良種良法良心米。我們要持續發揮原生態優勢,打好寒地黑土、非轉基因、綠色有機這三張最靚的牌,讓龍江成為健康米的最大產出地,成為確保國人舌尖安全的重要擔當者。種好大米為國人提供更多的口糧很重要,但講好大米故事,讓消費者知道什么是好大米、好大米怎么選更重要。
“好山好水好良田,糧種良法良心米,我們要持續發揮原生態優勢,我們要打好寒地黑土、非轉基因、綠色有機這三張牌,完善質量追溯體系,讓龍江成為健康米吃得好,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的擔當者。”王文濤說。
黑龍江選擇五常、慶安、樺川、富錦等9個水稻種植百萬畝以上的縣整縣制開展水稻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在展會期間,大米國家標準發布;黑龍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黑龍江優質水稻生產標準;五常市、寧安市分別發布了五常大米和響水大米的地方標準。
黑龍江省發布并實施4項地方標準,《優質水稻生產技術規程》、《億畝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優質水稻生產技術規程》、《綠色食品 水稻生產技術規程》、《有機食品 水稻生產技術規程》。
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制定地方標準,是要通過嚴格的管理,始終保持黑龍江大米的優質、安全、綠色、健康、好吃的本色。地方標準通過對水稻栽培、生產、加工、銷售等全過程建立標準,促進和推動黑龍江大米生產全省標準統一,以標準引領和規范優質糧食生產,逐步實現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市場化,使生產出來的大米具有良好的品質保障,全面提升黑龍江大米的品牌形象,不斷提高黑龍江大米的知名度,形成“黑龍江大米”區域公共品牌。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說,全國種植水稻的第一大省黑龍江種稻得天獨厚,廣袤的黑土地,豐沛的水資源,適于粳稻生長的良好氣候條件,與全國其他稻區,特別是南方稻區相比,這里的土壤肥沃,種稻無須拼命使用化肥已獲得高產,這里是寒地稻作區,很少有病蟲害發生,無須大量施用農藥以確保穩產。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最適合粳稻的生產。因此龍江大米是優質的,是綠色的,是安全的。
北大倉糧油股份有限公司展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按照高標準打造黑土地品牌五常大米,并在五常水稻核心產區流轉并規模休耕,目前已經完成流轉土地萬余畝、休耕土地3400畝。期間,公司與黑龍江農科院密切合作,制定了科學的土地休耕養地方案,科研人員每年對休耕土地進行240余塊土壤樣品采集并進行跟蹤檢測,通過選取生物量高、吸收積累作用強的毛苕子與箭筈豌豆進行人工種植,并在春、秋兩季翻地時將其翻入土中作為綠肥,以增加土壤的活性、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休耕還可以實現自然方式降低土壤中農藥及重金屬殘留,實現土壤回歸自然、肥沃的原始狀態,實現公司按照歐盟有機標準生產黑土地品牌有機大米的目標。
面向市場信心足
慶安縣東禾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是17家農民水稻種植合作社聯合組建的集水稻種植、倉儲、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聯合社。他們在展會上建起了“世界最大谷物二維碼”。聯合社總經理楊曉萍說:“首屆國際大米節在黑龍江舉行,對于東禾來說,這也是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機會,我們絕不錯過我們的米好吃有營養,我們的人誠摯有態度,所以我們一定要趁此首屆國際大米節的東風,打響名聲搶占市場,讓東禾大米讓東禾旗下的農民兄弟們一起闖出龍江,在奔向富裕幸福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有力的嶄新一步。”
延壽縣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宏亮說,作為黑龍江省優質水稻主產區之一,延壽縣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立足“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頭尾一體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優質稻米產業,叫響延壽大米國家地理標志、延壽香米品牌,推動延壽由水稻大縣向水稻強縣轉變。合作社水稻生長實現全程可視、大米產品可追溯,確保客戶一年四季能夠吃到安全健康的鮮米。
大米節讓龍江稻農開闊了視野,樹立了“優勢生態地緣,還需要嫁接優質水稻品種和優良栽培方式,才能產出品質上乘最佳大米” 的理念,堅定了信心,明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發展路徑,必將助推龍江稻米產業實現質的飛躍。
省農委主任王金會介紹說,黑龍江是中國乃至世界水稻種植的領先地區,通過大米節這一平臺,促進大米文化傳播、技術交流、產品開發和精深加工,鞏固提升了水稻生產水平,完善水稻生產、科技、市場服務體系,做強做大水稻產業經濟,加快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轉變,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稅、品牌增值、市場增信的目標。大米節進一步提升黑龍江優質大米的品牌影響力,讓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知道黑龍江的大米安全、營養、健康、美味,形成買大米就買黑龍江大米的市場共識,加快推動黑龍江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家園、綠色廚房,好產品賣出好價錢,好產品占領大市場。同時,通過組織全球性的、國際性的活動,開展大米品嘗品鑒,確定水稻栽培標準和優質大米標準,制定公認的評比規則,提升了黑龍江水稻生產的國際地位,牢牢把握市場的話語權,讓黑龍江水稻生產的全過程標準化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標準,讓黑龍江水稻成為世界水稻生產的標桿,成為稻米市場變動的風向標。
省長王文濤說,我們將持續辦好國際大米節,打造展品更豐富、交流更深入、活動更精彩、成果更豐碩的國際大米節品牌,讓國際大米節成為共享豐收的盛會、農產品營銷的盛會、稻米文化傳播的盛會。我們將通過辦好出色的國際大米節,匯全中國乃至世界的米中精品,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并嚴格生態環境保護,選優、優質的品種,推廣種植良法,廣大稻米文化,拓展營銷渠道,打造知名品牌。我們希望我們的同行,我們的大米都能夠品銷天下,品銷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