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棉花減產減收,極大地挫傷了農民植棉的積極性。近期國家出臺了系列政策,適度調減棉田面積,優化種植模式,主攻棉花單產,提高綜合效益。其中,在種植模式上,在有條件的棉區可以采用棉田套種蔬菜的方法增加收入。
據多年生產實踐,棉田中除7-8月不能套種蔬菜外,其余時間內,既可春季在棉花寬行內套種蔬菜,又可秋冬在棉花寬行內和前茬作物的預留棉行中套種蔬菜。春季可套的蔬菜有辣椒、番茄、西瓜、甜瓜、莧菜、百花菜等,秋冬可套的蔬菜有大白菜、包菜、花菜、菜苔、蘿卜、小白菜、菠菜等,不同棉區套種蔬菜不盡相同,但每畝少則可增收300-500元,多則可增收800元左右。同時也提高了棉田復種指數。
套菜棉田是否會有作物之間的肥、水、溫、光共生矛盾呢?回答應該是肯定的。但只要合理安排也是可以排除的。據云夢縣土肥站測定,套菜棉田比未套菜的棉田土壤有機質提高了0.37%,堿解氮高41ppm,速效磷高27.5ppm,氧化鉀高172ppm。棉田中只要搭配合理,光照、溫度、水分矛盾也是可以協調的。據孝感市農業局在孝南區消港鎮測定,棉行套種早熟辣椒的棉田,比單種辣椒的大田,光照強度雖低20033勒克司,但辣椒并不需要強光照,彼此無多大影響。秋季在漢川市西江鄉測定,套菜棉田,棉林內土表溫度為14℃,比棉林外高0.8℃。土壤含水量為23.3%,比棉林外高8.2個百分點。
為了克服棉花蔬菜多熟引發的生態矛盾,在配套技術上要注意如下幾點:
一是種植方式可用等行或寬窄行,但棉花的行距不能低于1米,每畝密度1400株左右。如春套辣椒,棉花行中栽2行,每畝3000株左右,如套種瓜類,棉花行中栽1行,每畝150株左右。如秋季套種大白菜、包菜,棉花行中栽2行,每畝2500株左右。
二是套種瓜菜應及時采收。春套瓜菜應掌握在7月上旬之前收獲,秋套種蔬菜,待棉花吐絮中期推行并攏移栽。
三是肥料的施用應以有機肥為主,切忌速效氮肥,提倡優先選用生物有機復合肥,如合緣酵素菌生物有機復合肥等,然后配施一定數量高含量的無機復合肥,使其肥效持久,棉花蔬菜高產優質。
四是化學調控要少量多次。棉花從盛蕾期開始,選用延緩型的植物生長調節劑縮節胺或助壯素兌水噴施,前期濃度要輕,后期再酌情逐漸加大用量。(農資導報 余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