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已過,日照時間逐日加長,氣溫也開始回升。以臨沂市為例,2月的月平均氣溫達2.2℃,比1月-0.3℃的平均氣溫高出2.5℃。但從氣候學的劃分來看,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低于10℃仍為冬季,寒流時常侵襲。因此,早春蔬菜定植一定要根據自己保護地的保溫能力進行,不可盲目。
一般來說,2月是溫室早熟喜溫果菜的定植期,3月是大棚、拱棚蔬菜的定植期。但在經濟效益的帶動下,很多菜農都在搶早定植,因為早栽可以早長,早長又可早收,早收就可多賣錢。搶早定植,除了要防低溫外,還要澆好栽苗后的第一水,這與能否早熟有很大關系。多年來菜農的做法是施底肥→犁地耙平→按行距開溝→按株距擺苗→封溝→漫灌澆大水→數日后松土蹲苗。但這樣做弊端很多:
土壤中可溶性養分大量流失 在保護地生產中,菜農為了奪取高產,底肥的用量都很大。尤其是一些菜農為了省工,用數百斤速效性化肥代替有機肥做底肥,并一次性施入。若栽苗后的第一水就大水漫灌,會造成土壤中一些可溶性養分隨水下滲進入地下水層,既浪費了肥料,又污染了地下水源。
水資源大量被浪費 我國水資源比較匱乏,所以節水應該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尤其是農業節水潛力很大。如處于干旱的新疆,目前滴灌已經遍及全農區,這種節水灌溉方式在保證作物正常生長的前提下可節省50%的水。但目前在我國中西部農區多數人還沒意識到農業的節水意義,尤其在蔬菜生產中,不論幼苗大小、需水多少,菜農都是不分厚薄、“一視同仁”地澆水,使70%~80%的水成為無效水白白流失掉,實在可惜。
地溫上升慢對發棵不利 在低溫季節,一次灌水量過大會導致保護地土壤含水量多、通氣性差,地溫長時間難以恢復,使根系長時間處在低溫高濕的環境中,極易出現“漚根”死苗現象。早春低溫季節澆水一是水量要小,二是要澆井水,因井水水溫在低溫時也有13℃~14℃,澆后對地溫影響小。另外,井水用管子直接引入棚室內路徑不可過長,以免水溫在輸送途中下降。
土傳病害嚴重和空間濕度增大 目前在保護地生產中由于重茬嚴重、換茬困難,土傳病害日趨嚴重。而大水漫灌又為土壤中病菌的傳播提供了條件,也增加了棚室內的空氣濕度,為葉果病害的發生蔓延創造了條件。
如何才能克服蔬菜定植時大水漫灌所出現的這些問題,筆者建議:蔬菜定植前一天,先對苗床澆一次水,然后噴灑一次殺蟲、殺菌劑,讓幼苗“攜水帶藥”定植。采取澆水洇地→施底肥→犁地耙平→按行距開溝→按株距擺苗→封半溝土穩苗→順溝澆小水或用碗每株澆約0.5公斤水→封溝→數日后松土蹲苗的方式定植,既可滿足幼苗前期生長對水分的需求,又可克服傳統栽苗后大水漫灌所帶來的諸多弊端,大家不妨試一試。(山東省農業信息網 白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