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企來了個“投資人”
本報記者莫志超
熟悉小麥的讀者都知道,“煙農19”是黃淮麥區的一個傳統優勢品種,不僅在育成地山東廣泛種植,在江蘇、安徽等地也頗受農民歡迎。同時,以該品種為親本,更是衍生出了一系列優良品種。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的華成種業,就曾經依靠“煙農19”配套技術集成研究與應用獲得過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不過,受制于企業結構等原因,華成種業的科研經營也曾有過迷茫期。近日,記者跟隨國家現代種業基金一同前往華成種業,了解該企業在傳統優勢與新模式的結合中進行的探索實踐。
從國有資產變成三方持股,所有制變化帶來活力提升
的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這家成立于1951年,前身是宿州市種子公司的企業,從身份上贏得了農民的信賴。
依托政府背景,華成種業在發展前期獲得了不小的支持。無論是早年從外省調入優良品種進行推廣,還是2007年前后的建制歸屬、征地建設,背后都有政府力量推動。
“但是,種企的國有制既有優勢也有不足,行政色彩過于濃重,市場思維把握不夠,農民的需求是時刻變化的,如果還是抱著鐵飯碗不放手,最終會失去農民的認可。”華成種業董事長、總經理劉良柏說。
2012年,宿州市種子公司申報了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為了更好地激發企業科技研發活力,2014年,宿州市國資委同意了公司的改制請求,2016年,改制問題更是被拿到了宿州市政府常務會議上進行討論。很快,宿州市種子公司便從政府體制內脫離出來,安徽華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與全國許多的種子公司改制一樣,國有制變成股份制,企業朝市場化方向又邁出了一步。“不過,我們并沒有停留在簡單改制層面。公司提出‘科技興企’理念和從‘借船出海’到‘買船出海’再到‘造船出海’的目標,想要‘造好船’,就必須進一步改革。”劉良柏表示。
今年,華成種業迎來了國家現代種業基金和安徽現代農業創投基金的聯合資本支持,兩只基金分別以34%和18%的比例入股,總占比超過了50%,形成了國有資產、投資基金和自然人三方持股的格局。
作為由財政部會同農業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共同發起成立的國內第一支具有政府背景、市場化運作的種業基金,現代種業基金的出現為種企體制改革帶來了新的思路。
“現代種業發展基金始終堅持助力產業整合,支持企業兼并重組,重點關注農業生產‘轉方式、調結構’所需的科研投入。”在今年初的“中國三農發展大會·種業創新論壇”上,現代種業基金總經理劉軍表示。
在劉軍看來,注資華成種業,一方面將為企業帶來更為充足的發展資金,緩解企業的資產壓力,另一方面也能夠讓企業科研迸發新的活力。
育種選在病害高發區,扎根田間、瞄準市場,好品種不斷涌現
由國家和省級的種業基金組成的投資組,為何能看上這家看似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在華成種業的天益青科研所,記者找到了答案。
一棟科研樓,一座廠房,一片50畝的試驗地,乍一看,這個科研基地似乎沒有什么特別。不過當記者見到科研所負責人,華成種業首席小麥育種家程守忠時,他告訴了記者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情況。
“我們這片試驗地,本身就是小麥赤霉病、根腐病、紋枯病的易發土地,以前農民大田種植的時候經常受災。”程守忠說。按常理,處于試驗中的品種表現不穩定,應該更希望能夠有個相對舒適的環境來進行試驗,為何華成種業偏偏要將科研基地選在病害高發區?
“實際上,新品種的研發本來就是為了抗病性,試驗更是如此,只有在試驗時經受住了病害考驗,才能真正檢驗出品種的抗病性,投入到實際生產中時才能獲得穩定收益。如果在試驗時為了獲得好的表現而‘精心栽培’,最終受損失的還是農民。”程守忠分析道。
“育種不怕有病”,正是懷著這種勁頭,程守忠和他的五六個助手,從2010年科研所建成起,每天吃住在試驗田邊,培育出一個又一個優質抗逆性強的自主小麥品種。
“華成3366”便是諸多品種中的代表,2014年,該品種在豐產年獲得了每畝814.6公斤的產量,成為了安徽省第一個高產示范畝產突破800公斤的小麥品種;2016,安徽多地赤霉病較為嚴重,該品種仍獲得了超過650公斤的穩定產量;而在今年受干熱風的影響下,畝產更是超過780公斤。
程守忠年輕的時候一直在宿州市農科所工作,在他看來,企業搞育種,目標更明確,效率也更高。“過去在科研單位時,沒有生產上的壓力,品種研發按部就班,工作重點時而轉移到了發論文上。現在到企業搞研究,來自生產推廣端的需求非常迫切,這就需要我們育種人把重心重新放回到市場中來,不斷促進品種推陳出新。”程守忠告訴記者。
“我們企業的育種要想從小規模到大規模再到機械化,還需要一些配套條件來實現。”程守忠說。通過長期的科研實踐,程守忠和他的團隊發現,要想提高育種效率、擴大育種規模,就必須告別人工,選擇機械化,但這也給企業科研管理的規范化以及程序的精簡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程守忠也希望現代種業基金的介入能夠為企業在育種管理機制上的創新起到助推作用。
規模技術有保障,良種繁育基地高產又增收
“我們跟華成種業簽訂了合作協議,村里把農民的地流轉過來,統一給華成用來進行小麥良種繁育,收入由農民和村集體以5∶2的比例分配,村民很是高興嘞。”在位于宿州市埇橋區灰古鎮付湖村的華成種業繁種基地,村支書周茂豐告訴記者。
據了解,付湖村跟華成種業的合作已經有很長時間了,村里總共拿出了2000畝土地作為基地用地,其中五分之一種植的都是“華成3366”。而最讓農民滿意的,則是制種帶來的更高收入。“與周邊種植商品糧的農戶相比,我們一斤小麥要多賣出0.15元,收入是實打實的。”周茂豐說。
像付湖村這樣的基地,華成種業在宿州市的每個縣都建立了2-3個,總共10萬畝的繁種面積可以穩定地保障企業各品種的市場供應。而基于規模土地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則是華成種業發展壯大的支撐模式。
在安徽省,皖墾集團下屬的農場,不僅擁有充足的土地面積,相應的種植配套設施也比普通農戶的農田更為充分,因此在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上,農場的水平普遍更高。
位于埇橋區的夾溝農場,自2003年開始便與華成種業展開合作。每年,夾溝農場都會拿出1.1萬畝土地中的70%-80%來種植華成種業的品種。“夾溝農場采用大農場套家庭小農場的模式,通過供種、布局、植保、收獲、儲存的‘五統一’來保證種植質量。”夾溝農場黨委書記溫廣信介紹。華成種業看中的正是夾溝農場出色的田間管理水平,2006年,由華成種業推廣的“皖麥52”創下當時安徽省高產紀錄,高產田正是位于夾溝農場。
近幾年,夾溝農場又先后成立了農業服務公司,從單一種植開始向產業鏈延伸,并更新了種子儲存方式,實現不落地儲藏。同時,夾溝農場還依托農業綜合開發系統項目,配套建立了田間地下管網灌溉設施。正是基于這些措施的不斷升級,夾溝農場也從僅為華成種業提供新品種展示,升級成為了企業的良種繁育基地。
“實際上,企業的科研最終還是要落到規模化的大田生產上來,我們種業基金也希望通過投資,為企業建立更多類似的合作模式提供資金支持。”劉軍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