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長沙綜合試驗站、湖南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志輝
長期以來,我國糧食生產過度依賴大量的資源,2000年以后,玉米單產增幅不大,總產的提高源于面積的快速增加。在未來,總產的提高將主要依賴良種的開發,據有關部門研究推算,玉米新品種的推廣利用在玉米增產總額中發揮40%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西南玉米生產新變化及新需求主要體現在:單一的粒用向整株利用轉變;以春播為主向春、夏、秋并存轉變;小農戶人畜管理向規模化機械化生產轉變;單一生產功能向休閑觀光功能拓展。其品種生態適應性體現在:適應耕作制度,即建立新型旱地兩熟(油或麥-夏玉米)耕作制度、縮行增密、耐高溫、耐旱耐瘠薄。適應簡化高效種植技術,即一次性全苗、關鍵期補灌、包衣拌種和煙霧防治等簡化實用技術。適應機械化生產,即改大穗、晚熟為中稈中大穗玉米品種、抗病抗倒抗澇,宜機播機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