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為我市的第一大作物。但大多還是人工收獲。近幾年,雖然出現了玉米收割機,也大多只能收獲玉米棒子,誤工誤時成本高。農民朋友尤其是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種植后的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收獲玉米籽粒要求非常迫切。解決機械化收獲籽粒的關鍵技術是要有適應的玉米品種。機收籽粒的玉米品種要求抗倒抗病、早熟快干、品質優良。但目前生產上種植的玉米品種大多無法使用,成為制約玉米收割難以同步脫粒的一個難題。
機器直接收獲玉米籽粒,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業供給側改革,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環節。從2014年,晉城市農業種子管理站就開始積極引進玉米新品種,在全市安排機收籽粒玉米新品種比較試驗,對苗頭新品種進行多點的機收籽粒測試,從中篩選出適宜機器直接收獲籽粒的玉米新品種。
2017年,晉城市農業種子管理站依據省農業廳《2017年山西省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實施指導意見》的要求,把《機器直接收獲玉米籽粒新品種項目》作為全市種業的重點展示項目,在全市選擇交通便利、土地平整、面積充足、肥力較高、機具先進、管理到位的兩個農場(合作社)承擔。共安排機器直接收獲玉米新品種籽粒展示項目140畝。展示玉米新品種2個。
進入9月份以來,市農業種子管理站和各展示點,隨時監測各個展示點的玉米籽粒含水量和抗倒伏性能。9月22日,決定先在金園項目區開始收獲測試。
市站組織5位種子技術人員,首先確定每品種的收割區域,田間調查種植密度、倒折率、株高、穗位、穗行數、穗粒數等原始數據,對品種進行特征特性、整齊度、一致性、抗逆性等鑒定。對每個品種進行了取樣。然后機器進行收獲。對收獲后的地塊進行掉穗率和掉籽率的調查。同時對收獲的籽粒進行水分測量、稱重、調查籽粒的破碎率和凈度。最后進行產量分析匯總。
各品種表現:迪卡517的畝密度4400株,倒伏株1%,株高285厘米,穗位124厘米,穗行數19.6,行粒數40,籽粒含水量23.8% ,田間掉穗率0.04%,掉籽率35粒/m2,收獲的籽粒破碎率6.8%,收獲單產725公斤;迪卡159的畝密度4400株,倒伏株0.5%,株高290厘米,穗位130厘米,穗行數18.4,行粒數42,籽粒含水量26.9%,田間掉穗率0.03%,掉籽率28粒/m2,收獲的籽粒破碎率7.8%,收獲單產752公斤;先玉335畝密度4400株,倒伏株6%。株高316厘米,穗位118厘米,穗行數17.4,行粒數40,籽粒含水量25.2% ,田間掉穗率0.2%,掉籽率20粒/m2,收獲的籽粒破碎率5.0%,收獲單產760公斤;今年在該區相鄰地塊種植了QD3311玉米新品種30畝,現在的畝密度是3800株,倒伏株0.5%,株高300厘米,穗位126厘米,穗行數18.2,行粒數44,籽粒含水量25.8%,田間掉穗率0.05%,掉籽率25粒/m2,收獲的籽粒破碎率3.6%,收獲單產788公斤。
綜合分析:一、今年的氣候是中期(7月中旬-下旬)嚴重干旱和持續高溫(超過35度持續半個月),對大田玉米開花授粉結實有影響,但該區展示的四個品種授粉結實還比較正常,影響不太嚴重。二、抗倒性:由于前期干旱,玉米根系扎的較深,植株較矮,抗倒性增強,今年的玉米倒伏都較往年輕,各展示品種基本沒有倒伏,倒伏相對較重的還是對照品種先玉335,前幾年大田倒伏較重今年出現了零星倒伏。三、早熟脫水性:成熟早的依次是迪卡517、QD3311、先玉335,乳線消失和黑胚層形成的早,迪卡159要遲3-5天。籽粒脫水快(含水量比較)的依次是迪卡517、先玉335、QD3311、迪卡159。四、田間掉穗率、掉籽率、收獲的籽粒破碎率現在看相差不大。各品種收獲后籽粒雜質少,凈度好。五、籽粒的商品性:QD3311和先玉335角質多,千粒重容重都較高。迪卡159居中,迪卡517籽粒粉質較多。
初步結論:適宜機收籽粒的玉米品種,主要衡量的是抗倒性和籽粒的脫水性,以及穩產高產性。綜合分析,最適宜的品種是迪卡517和QD3311,迪卡517的耐密性更好,脫水快,但籽粒粉質,現階段糧食部門不太想收,造成農民不敢大面積種植。QD3311早熟脫水快,抗倒性強。但種植密度不宜超過4000株/畝,該品種今年是第一年展示,還要進一步經過試驗測試。
這是一個點的初步測試情況,僅供參考。計劃在10月中旬在另一個展示點(高平良種場),聘請農科院的專家開展較為全面細致的測試和品種評價,并召開全市機收籽粒玉米新品種現場觀摩和培訓會議,進一步驗證和確定適宜大面積推廣的玉米新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