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種子管理站關于印發河南省2017年-2018年度小麥品種布局利用意見的通知

河南省2017~2018年度小麥品種布局利用意見
上年度我省小麥品種布局合理,主導品種明確,在生產中發揮了品種的增產作用。但近年來小麥氣象災害和病蟲害呈加重發生態勢,如2015~2016年度小麥赤霉病在我省局部爆發,2016~2017年度小麥條銹病在我省南部地區較重發生,后期我省大部分地區普遍遭受高溫(干熱風)天氣影響,對小麥生產造成了較大威脅。在不利的生物災害和氣候條件下,小麥品種的抗性差異較大,抗性好的品種在病害或災害發生時避災穩產作用明顯。鑒于近年來極端氣候頻繁出現和病蟲害的加重,對品種抗性的要求越來越高,2017~2018年度小麥品種布局利用時應兼顧品種抗性和豐產性。
一、河南省2016~2017年度小麥品種利用情況
2016~2017年度,我省小麥品種的布局利用呈現兩個特點:一是主導品種明確,搭配合理。據統計,全省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品種1個:百農207;種植面積500萬畝以上品種 3個:周麥27、西農979、鄭麥7698;種植面積200-500萬畝的品種5個:鄭麥379、中麥895、矮抗58、鄭麥583、周麥22;種植面積100-200萬畝品種7個:新麥26、先麥10號、豫農416、豐德存麥1號、豐德存麥5號、山農20、
豫麥49-198;種植面積50-100萬畝品種有14個。以上30個品種的種植面積達7445 萬畝,占全省小麥種植總面積的 84%;二是優質強筋、中強筋小麥品種發展較快。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質小麥快速發展,訂單面積擴大。2016~2017年度種植面積50萬畝以上的強筋、中強筋品種12個,面積達2980萬畝,占全省小麥種植總面積的33%。
二、河南省主要推廣小麥品種評價
1.百農207
半冬性中晚熟穩產優質中筋品種,根系活力強,耐穗發芽,今年在我省表現出較好的抗干熱風能力。秋播應在我省北部、中南部及東部麥區擴大種植, 生產利用應注意防治葉銹病、紋枯病及赤霉病。
2.周麥27
半冬性中熟大穗高產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好,結實性好,豐產潛力大,今年在我省表現出較好的抗干熱風能力,但葉銹病發病較重。秋播應在我省北部、中南部及東部麥區穩定發展, 生產利用應注意控制返青拔節肥水防止倒伏,防治葉銹病、白粉病及赤霉病。
3.西農979
半冬性偏春早熟強筋品種,冬季抗寒性好,較抗赤霉病,今年在我省表現對春季低溫敏感,不耐后期高溫,條銹病偏重發生。秋播應在中南部麥區穩定發展,發揮早熟及抗赤霉病優勢,生產利用應注意防治白粉病、條銹病及葉銹病。
4.鄭麥7698
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優質中強筋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好, 對春季低溫敏感,根系活力強,熟相好,今年在我省表現出較好的抗干熱風能力。秋播以穩定發展為主,生產利用應注意預防春季低溫凍害,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及紋枯病。
5.鄭麥379
半冬性中晚熟優質中強筋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好,今年在我省表現對春季低溫較敏感。秋播應穩定面積,生產利用應注意預防春季低溫凍害,防治白粉病及赤霉病。
6.中麥895
半冬性多穗型中晚熟品種,耐后期高溫,成熟落黃好。今年在我省表現出較好的抗干熱風能力,但對春季低溫敏感。秋播應在我省中南部及北部擴大種植。生產利用應注意控制返青拔節肥水防止倒伏,預防春季低溫凍害,防治條銹病、白粉病及紋枯病,。
7.矮抗58
半冬性中熟品種,冬季抗寒性好,抗倒性突出,根系活力強,成熟落黃好,連續多年為我省主推品種。秋播應在豫北地區穩定種植面積,黃河以南地區注意防治葉銹病和赤霉病。
8.鄭麥583
半冬性中晚熟優質中強筋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好,根系活力強,成熟落黃好。生產利用應注意防治赤霉病。
9.周麥22
半冬性中熟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好,抗倒伏能力強,結實性好,豐產潛力大,但對肥水較敏感,今年在我省表現對春季低溫敏感。秋播應在我省北部、中南部及東部麥區高肥水地擴大種植,生產利用應注意預防春季低溫凍害,防治赤霉病。
10.先麥10號
弱春性早熟品種,冬季抗寒性差,抗倒春寒能力弱,耐后期高溫,成熟早,落黃好,商品性好。生產利用應注意在晚茬田播種,預防春季低溫凍害,防治赤霉病。
11.豫農416
半冬性多穗型高產中熟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好,對春季低溫較敏感。生產利用應注意控制播量和群體,防止倒伏,預防春季低溫凍害,防治紋枯病及白粉病。
12.新麥26
半冬性中熟優質強筋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好,對春季低溫較敏感,抗倒性較差。該品種品質優,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及我省“四優四化”的推進下,今年秋播應擴大面積,以優質訂單生產為主,生產利用應注意控制播量和群體,防止倒伏,預防春季低溫凍害,防治葉枯病、白粉病及赤霉病。
13.豐德存麥5號
半冬性中晚熟優質強筋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好,對春季低溫較敏感,后期根系活力強,熟相較好,品質優,商品性好,以優質訂單生產為主。生產利用應注意控制播量和群體,防止倒伏,預防春季低溫凍害,防治紋枯病及赤霉病。
14.山農20
半冬性中晚熟品種,冬季抗寒性好,對春季低溫較敏感,對肥水敏感。生產利用應注意防治條銹病、紋枯病及赤霉病,注意控制株高,防止倒伏。
15.豫麥49-198
半冬性品種,抗寒性好,根系活力強,近年在我省旱作區種植,表現出較好的耐旱性。秋播應穩定在旱肥地種植面積。生產利用應注意防治紋枯病及葉銹病。
16.先麥8號
弱春性大穗型早熟品種,冬季抗寒能力差,抽穗較早,落黃好。秋播應在我省南陽南部中晚茬中高肥力地穩定面積。生產利用應注意防治白粉病及紋枯病。
17.衡觀35
半冬性偏春中早熟品種,耐后期高溫,抗干熱風,成熟早,落黃好,今年在我省受春季低溫影響大,中南部麥區條銹病重度發生,生產利用應注意預防春季低溫凍害,防治條銹病。
18.中麥175
弱冬性中早熟品種,分蘗力和成穗率較高,灌漿快,成熟落黃好,適應性廣。秋播應在我省旱肥地穩定種植面積。
19.揚麥15
春性弱筋品種,熟相較好,抗倒伏能力較強,適宜在我省南部麥區的信陽種植,今年在我省條銹病發病偏重,生產利用應注意防治赤霉病、白粉病及條銹病。
20.鄭麥366
半冬性中早熟優質強筋品種,冬季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偏弱,今年在我省北部表現不耐后期高溫。該品種品質優良,深受糧食部門重視,適于訂單農業種植。生產利用應注意預防春季低溫凍害及后期干熱風危害,防治紋枯病及赤霉病。
三、2017~2018年度小麥品種布局原則及利用意見
基于2016~2017年度我省小麥品種表現,制定2017~2018年度小麥品種布局利用意見。其總體原則是: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優質高產穩產為中心,以抗災避害為重點,加快優質高產多抗廣適優良新品種推廣,堅持品種類型多樣化,做到主導品種明確、搭配品種合理。具體意見如下:
北部麥區:包括豫北的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濟源等黃河以北及洛陽、三門峽水澆地。該區生產條件較好,灌溉面積大,小麥產量高,屬于高產灌溉區,品種布局時應盡量選擇半冬性高產品種,晚茬種植弱春性品種。
早中茬以百農207、周麥27、矮抗58、中麥895、周麥22為主,搭配豐德存麥5號、豫麥49-198、周麥16、鄭麥379、鄭麥583、鄭麥366、平安8號、豐德存麥1號、鄭麥7698、新麥26、周麥26、洛麥26、洛麥28、洛麥29、周麥28、豫教5號、華育198、焦麥266、鄭育8號、新麥30、淮麥33、鄭育麥043、許科168、存麥8號、百農418、鄭麥103、豫麥158等品種,示范推廣百農4199、德研8號、冠麥1號、懷川919、新科麥168、周麥30、存麥11、豫農186、囤麥127、洛麥31等新品種;晚茬種植周麥23、懷川916、平安7號、新麥29、新麥21、百農201等。
中南部麥區:包括鄭州、許昌、漯河、駐馬店、平頂山及南陽中北部水澆地。該區生產條件較好,有一定的灌溉面積和灌溉習慣,小麥產量水平相對較高,品種布局時應選擇半冬性中熟或中早熟高產品種,晚茬種植弱春性品種。
早中茬以百農207、周麥27、西農979、中麥895、矮抗58、周麥22為主,搭配種植鄭麥379、鄭麥583、豐德存麥5號、豐德存麥1號、鄭麥7698、鄭麥366、周麥28、平安8號、許科1號、周麥16、新麥26、豫教5號、豫農416、周麥26、鄭育8號、洛麥26、洛麥28、洛麥29、中育9307、鄭育麥043、洛麥23、鄭麥103、豫麥158、周麥32、新麥30等品種,示范推廣周麥30、冠麥1號、百農418、存麥11、德研8號、許科168、存麥8號、泛麥803、百農4199、囤麥127、豫農186等新品種;晚茬種植平安6號、周麥23、天民198、懷川916、洛麥24、開麥20、西農9718、漯麥18、偃高21、豫教6號、新麥29、新麥21、百農201等品種。
東部麥區:包括商丘、周口、開封等市,該區生產水平較高,但春季倒春寒發生頻率較大,品種利用時盡量以春季發育平穩、抗倒春寒能力較強、抗倒性較好、抗白粉病及銹病能力較強的半冬性品種為主,晚茬種植弱春性品種。
早中茬以周麥27、百農207、鄭麥7698、中麥895、周麥22、矮抗58為主,搭配種植鄭麥379、鄭麥583、泛麥8號、周麥28、洛麥23、洛麥26 、周麥24、周麥32、汝麥0319、鄭育麥043、平安8號、豐德存麥5號、豫農416、淮麥33、開麥22、許科718、商麥156、豐德存麥1號、泛麥803等品種,示范推廣周麥30、百農418、存麥11、德研8號、存麥8號、平安11、豫農186等新品種;晚茬種植周麥23、天民198、懷川916、漯麥18、開麥20、洛麥24、偃高21、鄭麥101等品種。
南部麥區:包括信陽全部與南陽南部。該區降水量較大,田間濕度大,病害發生危害重,品種布局時應以耐濕、耐漬、抗赤霉病及熟期較早的品種為主。
信陽北部的羅山、息縣、淮濱等地種植偃展4110、西農979、衡觀35、鄭麥9023等品種;信陽南部以揚麥15、揚麥20、寧麥13、鄭麥9023、偃展4110、先麥12等品種為主。示范推廣豫信11、豫農98、鄭麥119等品種。
南陽南部種植先麥8號、先麥12、鄭麥9023、偃展4110、宛麥18、宛1643、宛麥98等品種。
豫西旱作麥區:包括洛陽、三門峽、濟源、平頂山、鄭州等中西部淺山和丘陵地區,該區降雨量少,灌溉條件差,生產上適宜種植耐旱性較好、抗銹病和黃矮病的品種,保證旱作區小麥的穩定發展。
旱肥地以洛旱6號、中麥175、洛旱7號、豫麥49-198為主,搭配新麥28、洛旱8號、洛旱10號等品種,示范推廣洛旱19、百旱207、圣麥15、豫農78、洛旱17、偃亳330、世紀281、商麥1號、鶴麥801、汝麥076等新品種;旱薄地種植洛旱9號、洛旱13號、洛旱15、西農928、長旱58等品種。
四、優質專用小麥品種適宜種植區域與秋播布局意見
北部強筋麥區: 可種植新麥26、豐德存麥5號、鄭麥366、師欒02-1等品種。
中南部強筋、中強筋麥區:可種植新麥26、豐德存麥5號、鄭麥366、西農979、鄭麥379、鄭麥583、鄭麥7698、周麥32、豐德存麥1號、鄭麥3596、西農529等品種。
豫南沿淮弱筋麥區: 優質弱筋麥可種植揚麥15、揚麥13等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