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與《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之一“菜園子”張青同名同姓,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海城市三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青笑稱,她注定一生要與“菜地”打交道,但她從未后悔過。用她的話講,自己的根在農村,看到農民因自己創新選育出的種苗賺了錢,自己比他們還高興。
盛夏時節,穿行于氣溫超過30℃的蔬菜大棚內,滿頭汗水的張青不時停在一人多高的黃瓜架旁查看黃瓜長勢,說話間還不忘摘下一根“佳麗”給前來采訪的記者嘗鮮。“佳麗”是張青培育的新品種鮮食黃瓜的昵稱。在公司的育苗工廠里,還有被稱為“美琳達”的粉果番茄、“紫寒星”的紫萼長茄、“新托妮”的雜交甜椒……這些好聽的名字都是張青為她選育出的新品種起的。“看著她們冒出嫩芽,伸展出嫩葉,一天天地長大,覺得她們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希望她們長得漂亮、健康,成為人見人愛的‘苗姑娘’。”張青說。
1995年張青從沈陽農業大學畢業后,長期從事農業技術服務與推廣工作。2006年,她作為省農業科學院的一名科技特派員,進入海城市三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開始致力于設施蔬菜種苗的選育。張青曾在一家荷蘭種苗公司工作過,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對她觸動很大。
“當歐洲農民在喝下午茶的時候,我們的農民仍然在‘土里刨食’。”張青回憶說,在外企工作的那幾年,讓她看到了差距,正是這種反差,堅定了她投身農業產業化的決心。“我們也要發展農業高端產品,用先進的農業科技讓農民脫離繁重的勞動,讓科技真正引領農民致富。”
在設施蔬菜生產上,高檔的蔬菜品種往往掌握在國外大型企業手中,這不僅增加了本土企業和農民的生產成本,也使種苗企業的發展受制于人。為了打破這堵壁壘,在張青的育苗車間里,她率先展開了高端長季節栽培長貨架期產品的新品種選育工作。育種談何容易,一個新品種至少要繁育7至10代才有可能出成果。借助設施農業,蔬菜一年三熟,最順利也要3年才能出一個新品種。
然而,張青從未放棄對創新的追求。11年里,由張青培育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達39個,這些新品種能使產量提高30%,又同時具有很強的獨立抗病性能,日漸成為廣大農民的“新寵”。如今,它們已經在全國7個省區推廣種植,種植面積達4萬多公頃,使20多萬農戶受益,帶動農民年均增收8億多元。
張青說:“現在公司仍有20%的品種是從國外引進的,我力爭用5年時間實現水果類蔬菜的品種自主化。”面對外國種苗企業的進入,張青同樣自信:“外企有好的育種思維、好的種子材料,這些我們都可以學習,他們敢來我們就敢超越,雖然目前我們和國外還有差距,但只要給我時間我就一定能趕超他們。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培育自主高檔蔬菜品種,讓億萬農民用上‘中國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