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菌核病是向日葵成株期的重要病害,受害的種子味苦,含油量和品質降低。成株莖的中、下部感病時產生褐色凹陷的潰瘍斑,引起植株折斷,髓內生有黑色菌核。花盤受害后期變褐腐爛,長出白色菌絲,后期形成黑色菌核,花盤腐爛嚴重時脫落掉地,瘦果腐爛失收。
該病由向日葵菌核病菌侵染致病,菌絲體發達,白色,密集后形成菌核。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內、病殘體中以及混雜在種子之間和種皮內越冬,第二年春暖氣溫達10℃左右越冬的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侵染后引起發病。
防治方法:
1.合理輪作:應與禾本科作物進行5-6年輪作,避開前作土壤中越冬菌核的侵染。
2.播種無病種子:嚴格選種,除去病粒和菌核。
3.中耕滅菌:在田間菌核萌發形成子囊盤初期,進行中耕,破壞子囊盤形成。此期結合人工除草鏟地,也有破壞子囊盤形成作用。
4.藥劑防治:結盤初期每公頃用250克/升咪鮮胺乳油1.5升;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5千克;或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千克 ;或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每公頃0.75-1.5千克,對水噴霧花盤,防治子囊孢子對花盤的侵害。噴藥時,加入蕓苔素內酯類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促進病株盡快恢復生長,同時按每公頃藥液量加入助劑可提高防治效果節省用藥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