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位于安徽省南陵縣弋江鎮的紫云英繁育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資料圖
本報記者楊丹丹
“花草種三年,瘦田變肥田。”這句農諺道出了安徽省石臺縣硒土地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汪云娥心中的一筆綠肥種植生態賬:“每年9月,近700畝紅花草與水稻套種,來年4月中下旬,紅花草盛花期后,即被翻耕入地。一畝鮮草產量可達2000公斤,其中有機質含量約占10%,相當于為土壤層提供了200公斤的有機營養。此外,每百公斤鮮草還可提供0.5公斤氮素。”
據專家測算,紅花草含有氮、磷、鉀、鋅、錳等多種養分,種植后化肥施用量可減少40%,兩至三年土壤肥力可顯著提升。“現在,稻田里泥鰍、黃鱔、小螃蟹、青蛙、田螺、水蛇等逐漸回歸,稻田里吃蟲的麻雀、灰喜鵲、白頭翁飛來了。”汪云娥說。
雖然種植綠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但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目前安徽種植面積不到200萬畝,不到最高年份的20%。那么,大面積種植難在哪呢?
發展綠肥前景廣闊
“綠肥,尤其豆科綠肥,能固定大氣中的氮素,活化土壤中的磷素和鉀素,并起到保持水土、美化環境的作用,同時還是優質蜜源和飼料。”一提起綠肥的作用,安徽省農委副主任朱永東不禁豎起大拇指,“綠肥作水稻基肥,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結構,減少氮肥施用量,改善農產品品質。”
“事實上,綠肥是安徽的傳統有機肥源。”朱永東話鋒一轉,“然而,近年來,受化肥過量施用、農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綠肥面積不斷減少。目前,全省綠肥種植面積不到200萬畝,不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全省綠肥種植面積的20%。”
“因此,大力恢復發展綠肥生產,是提高耕地質量的有效舉措,是推進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減輕農業面源污染的現實需要。”他認為,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調整農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已經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越來越多的農民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漸認識到培肥地力、節本增效、發展綠肥的重要性,恢復發展綠肥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技術集成已經成熟
“隨著綠肥的作用被重新認識,以紫云英為代表的稻田綠肥研究和示范得到了農業部門的重視。”安徽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張其安表示,“在公益性農業科研專項及土壤有機質提升試點補貼等項目支持下,安徽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規模示范推廣,紫云英等綠肥技術集成已經成熟。目前,綠肥在安徽取得了一定的恢復性增長,年種植面積達170萬~200萬畝。”
“安徽建立了桐城、貴池兩處綠肥核心試驗區。”張其安介紹說,“在南陵縣和舒城縣建立綠肥種子產業化基地,原種繁育田150畝、繁殖基地2400畝;桐城、貴池和南陵綠肥綜合利用示范區面積9150多畝;創新了一批綠肥作物種質資源,建立了種質資源圃面積4000平方米,引入國家種質資源100份,完善地保存了原產于安徽的弋江籽、當涂種等主要紫云英種質資源,同時保存了較為完善的檉麻系列、田菁系列等種質資源;初步建立了綠肥作物種質資源圖像信息和性狀數據庫。選育出適合不同稻栽模式的皖紫系列4個、弋江籽系列2個紫云英新品種,并取得了認定證書。”
綠肥種植難出示范區
隨著政府部門的引導,不少地區已經開始嘗試種植綠肥。據悉,為提升農戶大量種植紫云英的信心,對于大規模種植紫云英的農戶,合肥市農委每年給予100元/畝的補助。每到花期,在合肥市環巢湖大道沿岸,大片的紫云英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留影。“一畝田需三斤花種。我們種植紫云英不是單純看經濟效益,主要在于綠肥的生態肥田功能,同時發展花海經濟搞休閑農業。”巢湖岸邊的紫云英莊園負責人告訴記者。
“發展現代農業的今天,秸稈還田開始被大力推廣以提升土壤肥力,而綠肥植株中的礦質營養含量遠優于作物秸稈。”安徽省農科院副院長劉萬程稱,安徽稻區本身存在著大量的冬閑田,這些區域推廣綠肥就有一定基礎。同時,隨著糧食安全對優質農產品、良好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和對土壤質量提出的更高要求,減少化肥投入、增加土壤有機物料投入量已勢在必行。
“目前,綠肥推廣主要集中在農業示范區內。想在全省范圍內大面積推廣,讓更多農民自發接受還存在一定難度。”張其安建議,一方面加大宣傳改變農業經營主體的傳統種植理念;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實施補貼政策吸引農業經營主體綠肥種植。通過加大綠肥種子補貼力度,逐步實施免費供應種子、無償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等,引導專業合作社開展綠肥統一生產、供種、播種、管理、翻壓等社會化服務,擴大集成示范效應,提高散戶生產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