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具有健胃、提神、補腎、止汗固澀等功效,被譽為“長生草、“洗腸草”、“起陽草”……它以食藥兼備的特質,成為人們印象中的“神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結構發生了改變,韭菜的市場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面對韭菜市場需求旺盛的商機,吉林省東遼縣凌云鄉聞風而動,充分發揮地處遼源市近郊,靠近國道、鐵路,便于運銷的優勢,制定出臺多項扶持政策,幫助農民發展韭菜種植產業。時至今日,凌云鄉已成為聞名省內外的“東北韭菜第一鄉”。
凌云鄉土壤、光照、氣溫、水源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發展韭菜產業。鄉黨委、鄉政府因勢利導,根據當地實際,制定出臺扶持政策,從資金、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對種植戶給予支持,使全鄉韭菜種植業很快步入了快車道。
在打造韭菜產業的進程中,勤勞智慧的凌云鄉農民敢于實踐,勇于創新,首開在大棚里栽培韭菜的先河,并巧打季節差,增加了種菜效益。
鄉黨委、鄉政府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與四平市蔬菜生物研究所、平頂山韭菜研究所建立協作關系,聘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前來授課,共舉辦培訓班138期,向種植戶傳授種植經驗和技術。技術人員積極幫助種植戶防治韭菜爛根、葉面酸霉病、葉面淺葉蟲等病蟲害,使韭菜產業得以持續健康發展。
韭菜質量好,銷售更重要。為了拓開銷售增效益,鄉黨委、鄉政府組建了自己的經紀人隊伍,并對他們進行營銷技巧和電子商務培訓,提高了他們開拓省內外市場的技能。現在,全鄉有200多名經紀人從事韭菜外銷,形成了覆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地區的銷售網絡,每天來鄉里運銷韭菜的機動車有30余輛。鄉里還利用網絡、微信平臺等媒介,發布銷售信息,使韭菜外銷數量成倍增長,種植戶不出遠門就把韭菜賣了出去。
凌云鄉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采取“自建公助”的辦法,拿出120萬元補助資金,扶持文官村農民發展韭菜產業。現在,全村已建成大棚70棟,種植“馬蓮”等優質品種韭菜140余畝。同時,還發展油桃、葡萄采摘等休閑觀光產業,每年可創產值500萬元,利潤300萬元。
在文官村,韭菜產業的發展加快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在上級部門和合作社的帶動扶持下,有能力的農戶建起了大棚,搞專業化生產,取得了理想的收益。沒有資金建大棚的,就到合作社打工,給韭菜除草、補水、收割、包裝等,每天可收入60多元。現在,周邊鄉村的韭菜種植業風起云涌,富安等村生產的韭菜還實現了訂單產銷,全鄉各村產出的韭菜已經供不應求。每到銷售旺季,前來運銷韭菜的大車小車接連不斷,產銷雙方實現了互利共贏。李洪波吳連祥摘自《吉林農村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