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平臺(以下稱“平臺”)2016年度工作會議在重慶召開,會議總結“十二五”以來平臺運行服務成效,部署“十三五”時期平臺重點工作。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旭院士,作科所黨委書記孫好勤,西南大學副校長周常勇出席會議。會議由平臺負責人曹永生研究員主持。
    劉旭在講話中強調,農作物種質資源平臺工作是一項戰略性、公益性工作,農作物種質資源的調查與收集、保存與評價,整合與共享三方面密不可分。平臺成立12年來,在科技部、財政部、農業部的大力支持下,歷經平臺建設期、“定評補”和運行服務期,在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整合、共享和服務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和顯著的成效。就平臺“十三五”工作,劉旭提出3點要求,一是持續開展資源的標準化整理和數字化表達。數據要精準化,要以信息化為引領,構建農作物種質資源大數據,破除數據孤島現象,實現數據互相關聯;二是轉變服務方式,深入開展主動性共享。要創新共享方法和服務模式,要變被動“開店式”的共享為主動上門的共享,通過積極主動的資源推送和展示,引領和支撐產業的發展,推動創新創業;三是拓展服務對象,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既要服務政府、科學家,也要服務于創業者、生產者,既要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也要開展跨平臺的服務。
    孫好勤表示,平臺將繼續加強團結協作,強化隊伍建設;進一步聚焦發展重點,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斷擴大資源收集、保存、評價,深入開展表型和基因型精準鑒定,持續推進共享共用;加快推動平臺服務向“標準化、數字化、網絡化、精準化、產品化”方向發展,努力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為新時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五”期間,平臺累計向全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企業、政府部門、生產單位和社會公眾等提供農作物種質資源實物共享43.74萬份次,信息共享118.34萬人次;服務用戶單位14966個次,服務用戶48032人次,服務企業1827家;支撐國家重大工程和科技重大專項30多個、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課題1160多個;支撐成果獲國家級獎勵19項,省部級獎勵68項。
    會議由西南大學、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承辦,來自全國的各子平臺負責人、服務負責人和專家等200余人參加了會議。(通訊員 衛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