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不起眼的土豆,能讓市民坐兩小時公交去嘗鮮,能讓千平米大的廣場被圍得水泄不通。但這一幕就發生在10月28日的浙江杭州和平廣場。只不過,吸引大伙兒的是搖身一變、經過加工后五花八門的土豆食品。
杭州是農業部確定的馬鈴薯主糧化試點城市之一。據了解,為了解市民口味,加快推進馬鈴薯主食產業化開發,浙江特意啟動首屆馬鈴薯主食產品展示活動。
浙江并非土豆主產區。近十年來,土豆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80萬畝左右。2013年,浙江提出加快發展旱糧生產。在這一政策的有力驅動下,土豆面積才持續增加,根據計劃,到今年底,將達到120萬畝。
面積增了,可怎么個吃法?過去,浙江人愛把土豆當菜,整個生產主要也是鮮運、鮮銷和鮮食,加工企業幾乎一片空白。對此,在農業部提出馬鈴薯主食產業化開發戰略后,浙江調整思路,由農業廳聯合科研院所等,加大對主食化產品的研發試制力度。
一方面,浙江引進高干率、高淀粉、適合加工成全粉的新品種,同時強調特色挖掘,主打營養保健的概念;另一方面,則突出引導土豆主食消費,加大對土豆主食產品、機械設備和加工企業培育的扶持力度。
經過前期研究,浙江初步形成了一套適合該省小企業的土豆加工技術工藝,不僅產品能保持土豆細胞結構和營養完整,很好地保留其原有的質地、口感和營養,并且具有投資低、能耗小等優點。現在,浙江已成功開發出包括面條、米粉、年糕、人造米等主食產品以及十多種休閑類、健康類土豆食品。
如何打開這片全新市場?浙江通過多渠道宣傳推介,比如依托會展平臺,組織生產和加工企業集中亮相,開展免費試吃等活動。
記者在和平廣場活動現場看到,經過加工后的土豆受到了市民們的追捧。接下來,浙江省農業廳還將陸續開展馬鈴薯主食產品進社區、進高校、進機關食堂等一系列活動,以推進馬鈴薯產業發展和主食開發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