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種植合作社結構調整觀察


10月20日,在位于河北隆堯縣山口鄉佃戶營村惠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田里,理事長阮洪彬拔起一棵甘藍向大家展示。 潘志方攝
編者按
正值“三秋”生產關鍵節點。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對不少糧食生產合作社和種糧大戶來說,今年的“三秋”與往年會有些不一樣。經歷著或主動或被動的調結構、轉方式,有哪些收獲,又有哪些煩惱和期待,秋冬種如何安排?期盼具有鮮明示范功能、組織功能的新型經營主體們,能在率先行動的同時,帶動更廣大的農戶融入改革、收獲成果。
本報記者郝凌峰
與往年忙忙碌碌的秋收時節不同,今年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永聯農民合作社來說,顯得異常清閑。“我們今年的玉米主要是走了青貯,都賣給了附近的一家大牛場。”永聯農民合作社理事長邢保福告訴記者。
玉米作為糧食賣,按640元/畝計算,扣除掉秸稈還田、收割等費用外,所剩無幾。而按青貯飼料賣,一畝地賣到了670元,合作社總收入達到200余萬元,費用要少得多,而且地里干干凈凈、省工省時。
對流轉了大面積耕地的合作社和種糧大戶來講,糧食行情的影響之大不言而喻。面對糧食價格的調整走低,怎樣種地才能掙到錢?節省成本、調整結構、科學種田……河北幾家種植合作社的理事長和社員們動了不少腦筋。
大型農業合作組織:收縮規模,開展適度經營
“今年夏天很冷……”幾個月前,忠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海濤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句話,并配了一幅“六月飛霜”的圖片。今年秋天再見馬海濤時,他顯得有些消瘦。
自2010年涉足農業以來,馬海濤創立的忠惠合作社從成立之初的42畝土地、10名社員,發展成為流轉土地1.5萬余畝、農業種植示范園區31個、涉及農戶4400余家的大型農業合作組織,先后獲“保定市農業合作示范社”“保定市創業之星”等榮譽稱號,并于2015年8月改制為股份公司,成功在天津股權交易所掛牌。
慶祝上市時的掌聲仿佛還在耳邊,然而,在風云突變的市場形勢面前,在一降再降的玉米行情面前,在多方籌措仍然較大的資金缺口面前,“忠惠”今年的路走得格外辛苦。
去年玉米價格下調,忠惠虧損高達400多萬元。加上自然干旱導致成本上漲及部分管理問題,忠惠的經營運轉雪上加霜,甚至臨時用工工費、各種機械費和社員土地本金,都不得不一拖再拖。
“規模大了,風險就上來了。”馬海濤說,近年來,在忠惠的帶動下,當地開始大規模流轉土地,地租從剛開始每畝600元漲到1000元。“小農戶的經營方式,‘船小好掉頭’。而我這么大的規模,農業生產面臨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尤其是后者。”
面對經營困境,“忠惠”已經著手縮減規模。但是因涉及到社員的切身利益以及大部分社員已經沒有了種地的意愿,使得這一工作面臨著不小的困難。
“無論是價格還是別的,相信總會有辦法解決的。我不會放棄。”行伍出身的馬海濤對未來仍有信心。
多種經營的合作社:調整結構,緊盯市場生產
“這是我們綠碩合作社5500多畝的薄皮核桃種植園區,明年就能掛果,從后年起將逐漸進入豐產期,預計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順著容城縣綠碩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王經理所指方向望去,南張鎮沿京石高鐵兩側,一株株優化高產核桃樹枝干粗壯,蔚為壯觀。
近兩年玉米價格出現較大回落,為了確保合作社取得經營效益,綠碩農業合作社管理團隊積極調整了種植品種,除了大力發展薄皮核桃外,還與唐山鼎輝食品有限公司合作,種植訂單甜玉米,獲得了每畝毛收入1300元的效益。2016年下半年,在玉米價格繼續出現較大下滑的情況下,該合作社又新增了近2000畝入社土地,目前合作社土地總面積達到了1.3萬畝。
深秋季節,容城縣城子村的溫室大棚里春意盎然,茄子、豆角、西紅柿、黃瓜等錯季蔬菜秧綠果壯。
“這是今年的第三茬瓜菜。”城子村暖棚種植戶、58歲的李庚群滿面笑容地給記者算著自家的種植賬。“我和老伴兒種了5畝暖棚,第一茬種的西瓜,賣了近4萬斤,每斤價格平均能到六毛五分,毛收入在兩萬六千元。第二茬種的甜瓜,賣了近兩萬斤,每斤價格平均一塊八毛,毛收入在三萬六千元。眼下蔬菜價格跟去年差不多,估計這第三茬瓜菜的收入也會在兩萬元以上。全年刨除一萬三千元投入,凈賺了近七萬元。”
容城農林局相關人員說,最近兩年,玉米價格降了很多,種大田作物的農戶日子明顯有些不好過了。相比之下,搞暖棚等設施農業的農戶種植收益優勢明顯。準確預測及時調整,才能適應市場變化,才能讓辛苦勞作的農民錢包更鼓一些。
糧食生產合作社:科技支撐,種糧也講差異化
糧食玉米行情回落,就改成青貯玉米,改成蔬菜、核桃,改成食用菌,這在小范圍來講,屬于結構調整,能夠減輕農戶的損失。而對于整體來講,不僅涉及到技術、市場等問題,更涉及到糧食安全問題。對此,永聯合作社監事長劉錫魁有自己的思路。
劉錫魁退休前曾擔任清苑縣農村信用合作社聯社理事長,可謂跟農民打了一輩子交道。“我就是要做給鄉親們看,帶著鄉親們干,依托科技創新讓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生金產銀。”
永聯合作社2014年5月份成立,當時流轉土地1200畝,入社會員130戶。到今年流轉土地達到5000畝,入社會員300名,以托管半托管形式輻射土地達到1萬畝,還成立了永聯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規模擴大后,種經濟作物管理跟不上,難以實行機械化,還是要種糧食作物,但要依托科技創新進行差異化生產,這樣才能抵御市場風險,提高土地效益。”劉錫魁說。
自成立之初,永聯合作社就有著異于其他農民合作社的“天然稟賦”。在它的示范園區規劃中有著這樣的描述:到2017年,園區建成新品種試種區6000畝,小麥繁種區2000畝,河北農業大學實驗站226畝,中國農科院低碳種植實驗基地200畝,循環農業示范區150畝……
永聯合作社今年試種的小麥品種是強筋麥,價格要比普通小麥高出10%,而且抗旱節水、易于管理。不久前,他們還跟上海一家生產食品配料的公司簽了訂單,生產用于提取植物增黏成份的彩糯玉米,價格比普通玉米高出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