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曉川
化工巨擘間孜孜不倦的追求最終修成正果:拜耳(Bayer)將以660億美元收購孟山都(Monsanto)。這反映出資本壓力下,表現不佳的農化行業巨頭們希望抱團取暖這一趨勢依然在延續。
德國最大海外并購案即將落定
這一價格較孟山都13日收盤價溢價超過2成,目前孟山都的市值已超過460億美元。在此之前,孟山都在5月曾因“報價過低”而拒絕了拜耳的全現金收購要約,當時拜耳開價每股122美元,共計620億美元。
由于此次交易規模巨大,拜耳將會發行190億美元的可轉債,包括美銀美林、瑞信、高盛、匯豐、摩根大通在內的五家銀行同意提供570億美元的過橋貸款。
這一交易將在獲得美國、歐洲或者其他地區反壟斷機構的批準后才能完成。若交易被反壟斷機構駁回,拜耳將向孟山都支付20億美元的分手費。
雙方稱,此次并購案所發揮出來的協同效應將在未來三年內創造約15億美元的增值。
拜耳是擁有超過150年歷史的德國化工巨頭,生產從藥物到種子在內的多種產品,業務條線包括醫藥保健、作物科學(農業)及材料科技等。這家公司稱,2015財年該公司銷售額達到463億歐元;資本支出為26億歐元,研發支出為43億歐元。
此前追求未果或因報價過低
此次并購交易可以追溯到5月份,拜耳曾在5月提出以共計620億美元的價格并購孟山都,但被孟山都拒絕。
孟山都稱,620億美元的報價過低,“明顯低估了公司價值,也無法充分解決或確保并購中的潛在融資風險和監管風險。”
盡管孟山都當時拒絕了拜耳的這一要約,但并未拒絕進一步談判,其歡迎“持續和有建設的對話。”
同時,孟山都也認可這一潛在并購案可能帶來的好處,其首席執行官格蘭特(Hugh Grant)稱,“并購案或帶來巨大利益。”
至7月份,拜耳發表聲明稱,其將從前的報價從620億美元提升至640億美元,并承諾提供15美元的分手費。這家公司還稱,其“全面地回應了孟山都對于交易融資的疑問。”
然而,孟山都并未領情,同樣拒絕了提價后的要約。對此,拜耳表示“失望”,它稱,在近期商業表現走弱,且孟山都中期展望不佳的背景下,自己提出的全現金收購方案“極具吸引力”。
由于雙方在業務方面分歧不大,判斷焦點多在財務及價格方面。主要幾個回來之后,協議接近達成。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拜耳及孟山都在交易價格及分手費方面取得了進展。
收購孟山都,拜耳要做什么?
此次收購的背景在于,全球農用化學領域顯出頹勢,在資本壓力下,各家巨頭希望抱團取暖。
就合并案的兩家主角而言,拜耳2015年農業業務(包含種子和農藥)銷售額增長約9.2%,約104億歐元;其中,種子業務銷售額增長8.8%。這兩個數據都低于整個拜耳集團12.1%的銷售額增長率。
拜耳首席執行官戴克斯博士(Dr. Marijn Dekkers)承認,“市場環境疲軟”,盡管他是在稱贊拜耳2015年農業業務跑贏大多數競爭對手時做出了這一表態。
同樣,孟山都的商業表現不佳:2015年的凈銷售額約150億美元,下降5.4%;凈收入約23億美元,下降約15.5%。銷售額中,種子份額約占三分之二,而農藥約占三分之一。
拜耳與孟山都兩家企業均有農藥及種子業務。相較而言,拜耳的農藥業務占據優勢,而孟山都是全球最大的種子公司,二者的合并或將產生巨大的業務互補效應。
有分析認為,拜耳希望加強自身種子業務,以迎接全球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巨大商機: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食物。
孟山都以生產經過基因修改的玉米、大豆、蔬菜及棉花作物而著稱,而拜耳則力求在種子業務方面發力:
此前,拜耳于2015年收購了印度種業公司種子工廠(Seed Works India)。這家公司成立于1998年,其主營業務是番茄、辣椒、秋葵等雜交蔬菜種子的培育、生產及銷售。
除去業務條線,在業務區域上拜耳與孟山都同樣可以互補。農業業務上,拜耳的優勢區域在歐洲,2015年這一業務銷售額增長錄得8.2%,但在北美下降了1.6%。而美國則是孟山都的傳統優勢區域:其中,該公司的玉米種子在美國占有絕對的強勢地位。
簡而言之,拜耳收購孟山都將增強合并后公司在農業化學領域的控制力。
食品價格下降或導致農化行業整合
拜耳對孟山都的收購并不是全球農化領域的首宗并購案。或許,這一并購也可以視為兩家公司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用行動對此前并購案做出的回應。
農化巨頭不斷整合的背景在于農產品市場的不景氣。全球食品價格的不斷下降可為這一狀況做一注腳。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食品指數價格自2013年開始不斷下降,從不及220點的高位,一路下滑至2016年初的約150點;隨后略有反彈。
在這一市場背景下,農化巨頭紛紛尋求合并,以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此前,美國的化工巨頭陶氏化學(Dow Chemical)和杜邦(DuPont)在2015年底宣布合并,合并后新公司陶氏杜邦的市值將超過1200億美元。
這一合并的背景在于,兩家公司的商業表現均不理想:在合并宣布前一季度,即2015年第三季度,陶氏化學銷售額下降了16%,至約120億美元;而杜邦則下降了21%,至約50億美元。
陶氏杜邦未來尋求按業務條線,將自己拆分為三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包含種子和農藥在內的農業業務將是其中一家,另外兩家分別專注材料和特種產品業務。
而正是兩家公司所重合的農業業務,可能為其合并帶來反壟斷審查方面的麻煩。彭博社在一篇報道中引用彭博智庫(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師邁納(Jason Miner)的觀點稱,其他業務重合度不高,注意力主要在種子及農化產品方面。
此次被并購的對象孟山都也曾兩次對瑞士化工巨頭先正達(Syngenta)“表示好感”,但均被拒絕。
孟山都第一次“拋出繡球”是在2015年5月,希望以45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但被先正達以該報價“大幅低于估值”且孟山都低估了監管阻力而拒絕。
隨后,孟山都將價格提升至470億美元,亦被先正達以“明顯低估公司價值及擔憂操作風險”而拒絕。至2015年8月,孟山都宣布放棄收購。
然而,先正達在不久后接受了一家中國公司更低報價的收購要約:中國化工(ChemChina)出價430億美元收購該公司。
此次交易附帶的條件是,若先正達在有更高報價的情況下退出,將支付15億美元分手費;若交易未能獲得行政機構審批通過,中國化工將支付30億美元分手費。
中國化工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這次收購將有助于先正達在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的業務拓展。先正達董事長德馬雷(Michel Demare)稱,中國政府正在尋找途徑,以提升農作物產量,而中國化工對先正達的并購將加速該國農業部門的發展。
先正達接受中國化工并購要約的背景在于,該公司運營表現疲軟:2015年銷售額下降11.4%,至約134億美元;毛利下降8.3%,至約64億美元。這是該公司2015年財報披露的信息。
但是,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的進展似乎并不順利,盡管已經獲得美國監管機構的批準,但中國化工依然在9月第三次延長了收購要約的有效期至11月8日,理由是需要等待所有交易條件的滿足,包括獲得所適用監管機構的批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