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這2500畝花生,初步估計畝產能到達到800斤,這離不開河南省農科院的大力支持啊。”說這句話的是河南省正陽縣萬幫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合林。8月19日上午,當李合林見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科院院長張新友帶隊的一行人來到他的花生田觀摩時,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據悉,花生是正陽縣的主要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120萬畝以上,總產量40多萬噸,連續18年獲得“全國花生生產第一大縣”的美譽。該縣是我國夏花生核心產區,品種以中小果珍珠豆型為主。張新友團隊選育的遠雜9102、遠雜9307都是當地的花生主導品種,豫花22號在近年的示范中表現了良好的豐產性和穩產性,可望成為新一代的主導品種。
好的品種想要獲得豐收,還得有配套的種植技術護航。豫南多雨易澇,澇災頻繁、漬害嚴重,品種老化、產量水平低、抗逆性差,貼茬播種質量差、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等嚴重制約了豫南花生生產的發展。
為此,在河南省農牧產業一體化重大農技推廣服務試點工作的支持下,河南省農科院經作所研究員臧秀旺帶領課題組,以豫花22號等為主要推廣品種,采用機械化起壟種植技術為核心,配合科學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的應用,集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豫南夏播花生綜合高產技術規程。
臧秀旺介紹說,他們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分級,并進行包衣或拌種,在小麥收獲后盡早清運秸稈或者粉碎還田,配方施肥,及時耕翻。在播種的時候采用機械起壟雙行種植,起壟、開溝、施種肥、播種、覆土、鎮壓、噴除草劑等一次完成,一般畝均播種密度為1.2萬到1.3萬穴,播種最遲不應晚于6月20日。在植株高度達到35厘米左右時,使用多效唑等藥劑進行化學防控,及時旱澆澇排,防止病蟲害,后期視生長情況進行葉面追肥。到了9月下旬,采用花生聯合收獲機或者分段式收獲機進行收獲。
在上述技術的支持下,臧秀旺帶領的課題組在李合林的合作社進行大面積推廣示范,目前已經集成了一套豫南夏播花生高產綜合技術規程,這套規程優化了土壤的理化性質,出苗率高、根系發育好、光合作用強,起壟種植也便于田間管理和機械作業。
正陽縣委書記劉艷麗說,省農科院花生團隊在正陽縣推行的起壟種植技術非常有利于當地的花生機械化收獲。“如果天氣好的話,正陽的120多萬畝花生在一周內就能夠收獲完”。
“正陽縣原來的畝產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現在已經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了。”張新友說,“這樣的好形勢是和科研團隊的努力分不開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種植模式有效解決了豫南夏播花生發展遇到的瓶頸問題,形成了一個產、學、研、企緊密結合的新型農業推廣體系,是有效解決農業成果應用最后一公里難題的有益嘗試。”(史俊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