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國棉花生產的競爭力,核心是提質、節本、增效,路徑是研發推廣優質高產品種,以適應紡織及機采棉要求,提高機械化程度、減少人工投入。近兩年,在優質棉花品種的選育、機采棉種植與收獲、加工、高效脫葉劑的研發推廣等方面,國欣農村技術服務總會都積極地做了一些工作,在新疆棉花生產中發揮了試驗示范作用。
——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國欣農村技術服務總會會長盧懷玉
我國2015至2016年度中國棉花播種面積3433千公頃,總產量520萬噸。2015至2016年度棉花消費量估計為724萬噸,期末庫存降至1166萬噸。2016至2017年度中國棉花播種面積預計為3100千公頃,3128B級棉花價格每噸將在12500至14500元區間波動,比上年度有所回升。廣大棉農要有意識地圍繞棉花紡織需求,提高棉花質量。
——中國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愛芳
新疆棉花必須走質量提升、效益提高、規模發展、產業發展之路。抓住機遇、轉變方式、做穩做優才能使新疆棉花產業做強。高質量棉花逐漸成為需求主流,應適應市場需要,走質量發展之路。要布局好中絨棉、長絨棉、中長絨棉、彩色棉、超級長絨棉多纖維類型棉花生產,協調好長度、強度、細度關系,做到相互匹配,改變品質結構單一、同質化強、以低端產品為主的狀況。
根據國內棉花700萬噸左右的市場需求分析,新疆棉花規模已占據全國棉花市場份額的65%左右。隨著長江黃河棉區面積的大幅下滑,棉花生產供給能力與市場需求已出現明顯缺口,新疆棉花生產又面臨較大的環境壓力,市場的供給完全靠新疆是有風險的。
在技術創新方面,應抓住主要矛盾,從依靠生產要素投入的積累轉變到依靠生產要素消耗的創新利用率的提高,把品種改良、機械化、精準化、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作為創新的優先領域。從品種、機采棉提質增效技術、品質結構調整品質布局、標準化入手。
在制度創新上面,要用產業化手段將技術、社會化服務、企業、農戶、基地、市場等有機結合,形成提質增效的利益共同體,通過提質增效利益共同體,解決目前難以解決的品種多亂雜、品質差、品質結構不合理、成本高等問題。
——新疆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李雪源
第一要轉變產量第一的觀念,培育優質、早熟、抗病蟲、耐旱、耐高溫、有限生長的品種;第二要實現“四降”,即降密降產降雜降支,實現降產不降收,改革種植模式,調整棉花區劃,訂單生產,實現生產直銷。
——華中農業大學副校長張獻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