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產業結構:“做優”糧油產業,“做強”蔬菜、水果優勢產業,“做精”農業特色產業
■調種植結構:調減的玉米種植面積用于發展花生、大豆、蔬菜、花卉、雜糧、薯類、食用菌、中藥材、小漿果、煙草、優質牧草
■調品種結構:玉米種植重點是增加青貯玉米、優質加工玉米和鮮食玉米面積
3月28日,記者從省農委獲悉,2016年我省計劃調減玉米種植面積200萬畝,其中遼西北地區調減比重占全省的70%以上,調減的玉米種植面積用于發展花生、大豆、蔬菜、花卉、雜糧、薯類、食用菌、中藥材、小漿果、煙草、優質牧草等。玉米種植重點是增加青貯玉米、優質加工玉米和鮮食玉米面積。
玉米是我省第一大糧食作物。上世紀90年代,我省玉米種植面積還不到2000萬畝。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達到3500萬畝。去年以來,由于玉米價格的下降,導致玉米庫存大量積壓。省農委從“強基礎、調結構、轉方式”的角度出發,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重點推進玉米結構調整,解決非優勢區玉米種植規模過大、種植效益降低問題,促進種植業產業升級、提質增效,提倡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特色產品,以進一步強化和提升農業質量效益以及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省農委根據實際情況,對調整后的種植結構進行了科學、詳細的布局。在遼西北干旱地區,積極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在遼西北山地丘陵地區,擴大優質雜糧和花生種植面積;在東部冷涼山區,以發展中藥材、食用菌、小漿果為主;在中西部規模化養殖區,引導農民擴大青貯玉米、優質牧草種植面積;在遼河流域地區,增加水稻和大豆種植面積。
據省農委介紹,這次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更主要是為了“做優”糧油產業,“做強”蔬菜、水果優勢產業,“做精”農業特色產業。逐步恢復我省優勢作物的種植面積,如水稻、花生、特色雜糧等,首先要把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350億斤以上。其次,推進高標準設施農業小區建設,適度擴大設施蔬菜生產規模,推進水果生產向遼南、遼西水果產業帶和遼中北部優勢果品產區集中。加快中藥材、小漿果、食用菌以及苗木花卉等產業布局,并逐漸由點狀分布向片狀、帶狀延伸,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群和產業帶。
種植結構的調整,勢必帶來作物品種結構的變化。低產、低能、低品質的品種將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優質、特色的農產品。未來我省優質水稻、出口型食用花生、高蛋白食用大豆的種植面積將穩步增加,實現與國外農產品包括高油大豆的錯位競爭。種植玉米的地區,普通玉米種植面積將大大減少,而青貯玉米、鮮食玉米、專用玉米將擴大生產。省農委要求要“以養定種”發展青貯玉米,根據養殖生產的布局和規模發展優質飼料作物,建立糧經飼三元結構。
下一步,我省還將根據產品結構的變化,培育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農業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擴大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規模,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遼寧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