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區土壤質量主要反映在有機質含量上。通過對1980~2010年東北黑土區土壤有機質變遷的研究發現:土壤有機碳與糧食產量在一定程度是正相關。而過去30年間,無論0~20cm表層土壤還是1m深度土壤的密度和碳儲量均呈現減少趨勢,即土壤有機碳的輸出大于輸入,土壤有機碳處于不平衡狀態。土壤性質對有機碳平衡具有直接影響作用,氣候環境和人為管理通過土壤性質傳遞影響土壤有機碳平衡,且氣候環境影響大于人為管理。
從區域土壤有機質提升或培肥角度,需要通過影響有機碳平衡關系的因素來確定提升或培肥的目標,即土壤有機碳的平衡點,從而對培肥或固碳起到指導作用。經測算,東北黑土區有機碳潛在平衡點平均為43.05g/kg,中肥區平均可提升10.60g/kg,低肥區平均可提升22.16g/kg。這有助于,把握好有機肥施用量和秸稈還田量,從而促使有機碳平衡向更優化方向發展。
沈陽農業大學土地環境學院院長汪景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