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是茄科蔬菜,主根入土深,吸收能力強,屬于半耐寒蔬菜。近幾年隨著栽培面積不斷擴大,思茅區番茄基本上達到四季生產,周年供應,不僅滿足了當地市場,而且還大量銷往周邊縣、市。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蕃茄無公害栽培的產地環境要求和生產管理措施。本標準適用于思茅區無公害蕃茄的生產。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4285 農藥安全使用標準
GB/T8321 農藥合理使用準則
NY5010 無公害食品 蔬菜產地環境條件
3、產地環境
應符合NY5010-2002的規定,并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或砂壤土。
4、栽培季節
冬播:10—11月,春播為2—3月,夏播4—6月,秋播7—8月;為了防止低溫多雨對細菌的危害,一般采用小拱棚育苗。
5、品種選擇
番茄的栽培品種按生長習性分為有限生長(自封頂)和無限生長兩個類型。一般晚熟品種屬無限生長,不封頂,需打尖,有限生長多數是早熟品種。冬春生產的品種應選用中、早熟、耐低溫、品質優良的品種。夏秋生產的番茄則應選耐熱抗病、品質好的早熟晚熟品種。
6、種子消毒
溫湯浸種:在播種前用50—55℃熱水中浸種15—20分鐘,不斷攪拌,然后放在清水浸種2—3小時,在恒溫下催芽即可播種。
7、育苗
選沒有種過茄果類作物的園土,1分苗床施農家肥300公斤,草木灰30公斤,普鈣10公斤。適當拌上,充分混勻撒在床土上,與床土拌勻平整。每畝播種量20—50克,澆透水后每平方米播3—4克種籽,然后蓋上薄薄的細土,不見籽為準。然后用清糞水蓋種。
8、苗期苗床地管理
苗床地小拱棚20—25天移栽,露地30—25天移栽,苗床地一般噴2次,第一次10—15天左右噴一次,第二次移栽前2—3天噴一次,苗期一般防晚疫病、立枯病。(1)、選擇地塊、精細整地、施足底肥:要選擇地勢高、開闊向陽、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和粘壤土,不能與茄子、辣椒、煙、馬鈴薯等作物連作,不能及馬鈴薯相鄰種植;前茬 收獲后及時深翻曬袋,每畝施農家肥1500—2000公斤,復合肥40公斤,硫酸鉀15公斤、自制復混肥:鉀10公斤,氮、磷各30公斤。一般4—5葉移栽,苗高4—5寸定植大田。
(2)、株行距:早熟品種一般種植宜密,株距30—35株,行距45—50厘米;晚熟品種屬無限生長型,不封頂株行距宜稀,35×60厘米。同時也要求因田制宜,田肥宜稀、田瘦宜密,每畝栽2500—3000株。
9、大田管理
(1)、肥水管理:定苗后7—10天施一次“催苗肥”,用1:5比例的清糞水澆施。每畝兌1公斤尿素,以保證果實有足夠的養分。第二次在第一臺盛花期用清糞水兌3公斤尿素澆施。第三次在第二臺果穗膨大后,畝施尿素15公斤、普鈣25公斤、硫酸鉀10公斤。第二臺果成熟采收后,據長勢追一次混合肥,水分據天氣適時澆水。
(2)、中根、除草、培土:中根一般同除草及施肥、培土相互進行,定植一個月左右培土,培土后即進行打架
(3)、植株調整:番茄生長過程中前期側株較多、生長快、苗養消耗大,應及時整枝打杈。方法:早熟品種采用雙桿整枝,即留主桿及第一臺果下的一條側枝,宜早進行。一般自封頂品種不采用單桿整枝,中晚熟品種也采用雙桿整枝,無限生長型品種在5—6個花穗出現后及時摘心封頂。主莖留5臺果穗,側枝留2臺果,保留其上面2—3功能葉。
(4)、病蟲害防治
選抗病、高產、優質品種,偏酸土壤易感病,一般移栽前,每畝大田用30—50公斤石灰調酸殺菌,在果實膨大期增施硼肥,鈣肥作根處追肥,增加植株抗性。
(5)、成熟采收
番茄成熟過程要經過綠熟、變色、紅熟、成熟四個時期,供應本地市場均可在紅熟期采收,外銷在綠熟或變色期及時采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