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玉米就踏實(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⑨)
——記國(guo)家科(ke)學技(ji)術一等(deng)獎獲得(de)者、玉(yu)米育(yu)種專家程相文(wen)
《 人民日報 》( 2014年(nian)06月13日 06 版)

今年77歲(sui)的程(cheng)相(xiang)文(見(jian)圖(tu)。資料照片),用50年的時光,只干了(le)玉米育種一(yi)件事。但他先后選育出了(le)12個國家和(he)省(sheng)審定(ding)品種,其中浚單(dan)系列玉米品種累計推廣3億多畝(mu),增加社會(hui)經(jing)濟效益270多億元。
1963年7月,中(zhong)牟農(nong)(nong)校大(da)專畢業的程相文(wen)被分(fen)配(pei)到偏僻(pi)的河南浚縣(xian)農(nong)(nong)業局(ju)原種場,成了一名農(nong)(nong)技員。鄉(xiang)親(qin)們手捧干癟(bie)的玉(yu)米粒(li)問他:“俺這黑油油的土(tu)地咋只(zhi)能(neng)打百十(shi)斤玉(yu)米,你(ni)這個大(da)秀才(cai)能(neng)不(bu)能(neng)想個法子,讓一畝(mu)地多打幾十(shi)斤?”
“一(yi)輩子忘(wang)不了當時老(lao)百姓期待(dai)的眼神。”于是,程相文便開始投身玉米育種。
育種先找種,地域差別越大,雜交優勢越強。1964年初,程相文開始尋訪全國10多個省50多家科研單位,每找到一種玉米種都如獲至寶。一次,他出差去吉林省公主嶺市,發燒暈倒在候車室。被救醒后,當發現400多粒玉米種子還在時,他笑了。
說(shuo)(shuo)起這些(xie)育種過程的艱辛,老(lao)程卻說(shuo)(shuo):“這沒啥(sha),再苦再累(lei)我(wo)一(yi)(yi)鉆進玉米地,一(yi)(yi)看到玉米,就有種說(shuo)(shuo)不出的踏(ta)實(shi)。”
育出一(yi)個“國字(zi)號”玉米(mi)品(pin)(pin)種,一(yi)般(ban)需要(yao)15年左右。為(wei)加快選(xuan)育速(su)度(du),從1964年秋開(kai)始,程(cheng)相文(wen)踏上海南育種之(zhi)路,過起了(le)“候鳥”生活,50年間繁育和(he)推廣了(le)39個玉米(mi)新品(pin)(pin)種,被育種界譽為(wei)“種子(zi)加速(su)度(du)”。
早期南繁育種的(de)(de)(de)艱苦是常人無法想(xiang)象的(de)(de)(de)。花(hua)粉存活(huo)時間僅有6個小時,授粉必須在(zai)上午(wu)10點到(dao)下午(wu)4點進行。這時的(de)(de)(de)海(hai)南三亞,地表溫度可以(yi)輕(qing)松達(da)到(dao)40多攝氏度,當地的(de)(de)(de)黎族(zu)老鄉都(dou)躲(duo)在(zai)家里(li)不出門,可程相文他(ta)們依然(ran)鉆(zhan)進密不透(tou)風的(de)(de)(de)玉米(mi)地。有一次(ci),他(ta)在(zai)地里(li)干活(huo)突然(ran)暈倒,醒來后送到(dao)醫院檢查才(cai)知道是胃穿孔。
這(zhe)些艱辛在老程(cheng)眼里(li)不算什(shen)么(me)。“老百姓多(duo)打了糧食,增加了收入,我(wo)比什(shen)么(me)都高興。” 程(cheng)相文還清楚(chu)地記得農民用了他第一年從海南帶回的玉米雜交種(zhong)子,畝產從100多(duo)斤提高到700多(duo)斤時的高興勁。
因(yin)為玉(yu)米(mi),程相文失去了很多。父母去世,他不能送終;女(nv)兒生(sheng)病,因(yin)為不在(zai)身邊,導致女(nv)兒落下小兒麻痹,終生(sheng)殘疾;妻(qi)子(zi)病危,因(yin)為在(zai)甘肅制種,最終沒能趕回家見妻(qi)子(zi)最后(hou)一面(mian),傷心(xin)愧疚的老程只能到試驗田里(li)對(dui)著一株株玉(yu)米(mi)哭(ku)得昏天黑地。
可是因為玉米,老程也收獲了很多。他主持承擔的國家星火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cheng)等工作(zuo),創造了一個(ge)又一個(ge)育種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