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糧食產量“十連增”,農民收入增長“十連快”。在我國“三農”發展邁入新的黃金期的腳步聲里,有著他們赤誠奉獻的節拍。他們,幾十年如一日,梳耙耬犁,播下精心培育的良種,迎來一個個豐收年。袁隆平、李振聲、李登海、郭三堆、張海銀、傅廷棟、方智遠、謝華安、程相文、程順和,一個個對我國種業做出重大貢獻的響亮名字。他們,被農業部評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種業十大功勛人物”。他們,是專注田疇、飽暖眾生的實踐符號,升騰著生命不息、創新不止的民族精神。
“我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我們試驗田里的水稻長得像高粱一樣高,稻穗有掃帚那么長,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幾個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樣的稻穗下面乘涼。”一位矍鑠的老人像稚童一樣念叨著自己的“禾下夢”。
他,就是我國著名水稻育種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技術中心主任袁隆平。
“禾下夢”,可謂惠澤眾生。他和他的團隊主持的超級稻研究與推廣,幾乎成為中國農耕史上水稻種植的一個神話。目前,已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三期高產攻關目標。2011年9月,他指導培育的“兩優2號”百畝超級雜交稻試驗田平均畝產926.6公斤,創中國大面積水稻畝產最高紀錄。現在,他和他的團隊正在攻關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超級雜交稻。
以夢為馬,以志為友。50年前,年輕的袁隆平開始了水稻雜交育種的漫漫征程。
橫亙在袁隆平和他的團隊面前的一道大山,是雄性不育系的種子難以找到。1970年11月的一天,突然柳暗花明。那一天,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在海南南紅農場的沼澤里發現了由一粒種子發育而成的3株雄花異常的野生稻穗,經袁隆平確定,這是1株雄花敗育的野生稻。這讓他們興奮不已。
當時三系雜交稻的理論已經成型,所謂“三系”,即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而要達到三系配套的目的,就必須解決第一代雜交種子的難題。保持系、恢復系在尋常水稻品種中可以找到,但雄性不育系的種子卻難以尋到。
以這1株雄花敗育的野生稻為突破口,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先后攻克了提高雄性不育率關、“三系”配套關、育性穩定關、雜交優勢關、繁殖制種關等五道難關。1976年,雜交水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推廣面積208萬畝,產量比常規稻增產20%。1995年,他主持研制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獲得成功,比“三系法”雜交水稻增產5%—10%。就這樣,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禾下夢”,不斷演繹新的輝煌。1997年,67歲的他又發起了向超級稻的科研攻關,并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1年實現了中國超級稻育種的三期高產攻關目標。僅“十一五”期間,經農業部確認的超級稻品種累計推廣就達4.14億畝,占同期水稻種植面積的20.2%,平均畝產達到575.2公斤,畝增產67.9公斤,累計增產稻谷561.9萬噸。
“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袁隆平說,理論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對地表太陽能的利用率可以達到5%。目前全國水稻的平均畝產為800斤左右,只相當于利用光能的1%—2%。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論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就意味著畝產翻番。
“禾下夢”,眼光是如此深邃。袁隆平說:“現在全世界有22億多畝水稻,如果其中有一半種上了雜交稻,那么增產糧食每頃按最低兩噸計算,可以多養活5億人口。”(高云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