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三農 » 正文

復合種植模式下的大豆機遇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09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業新聞網  作者:張艷玲  瀏覽次數:121
 

    在持續多年增長后,今年四川省大豆產量繼續保持上升勢頭,預計總產將突破70萬噸。在大豆比較效益偏低、全國不少地區大豆種植不斷被玉米種植取代的趨勢下,為何四川省大豆產量卻能穩步提升?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在四川,越來越多的農民改變了玉米套作紅薯的傳統,開始在玉米地里套作大豆,這不僅改變了四川丘陵山區的旱地立體農業格局,更讓人看到了復合種植模式下南方大豆生產的巨大潛力。

    “豆進薯退”在川上演

    四川省西充縣青獅鎮六村的楊幫順在玉米地里套種大豆已經有六七年了,算是村里最早一批“改薯為豆”的農民,如今早已是種豆能手,還幫著南充市農科院大豆研究所所長張明榮教村民如何套種大豆。他告訴記者,看著收成好,這幾年在玉米地里套種大豆的村民越來越多。而在以前,村民都習慣在玉米地里套種紅薯。

    “豆進薯退”不僅在西充縣上演。日前,趁著大豆成熟待收,記者跟隨四川農業大學副校長、大豆專家楊文鈺教授一行接連走訪了射洪縣、大英縣、樂至縣,驅車行駛在山間,大片金黃的大豆地塊錯落有致地在公路兩旁鋪開,特別是從大英到樂至一路猶如一條“黃金走廊”。

    “這幾年,樂至全縣套種紅薯面積大幅度下降,主要都是被套種大豆取代。”樂至縣農業局農技站站長唐茂斌研究員告訴記者,以前農民都是在田坎地邊零星種點大豆,大面積套種紅薯,而現在全縣套作大豆的面積已經超過20萬畝,遠超過套種紅薯。

    自2004年來,四川省套作大豆面積年年增加,今年超過440萬畝,10年增加了100多萬畝,總產更是增長了近50%。

    套種大豆何以為進?

    “豆進薯退”的背后是養殖結構的改變。楊幫順告訴記者,以前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而紅薯是豬的重要口糧,但由于這幾年養豬不掙錢,養豬的越來越少。散養農戶的大量退出,直接導致紅薯作為青飼料的需求量急劇減少。“再加上農村勞動力的外流,使得紅薯費工費勞、不耐儲的缺點更為突出。”唐茂斌說,但更為關鍵的,是通過示范推廣,越來越多的農民掌握了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嘗到了玉米大豆雙豐收的甜頭。

    其實,玉米大豆間混作,在四川早已有之,然而在早期間混作模式下,大豆產量極低,畝產不到30公斤,而且播種、收獲都不方便,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的優勢在于,不僅能使玉米增產10%,而且大豆平均單產能達120公斤以上,與北方主產區凈作大豆單產相當,是傳統間混作大豆單產的2~3倍。與玉米套種紅薯模式相比,每畝可節本增效300多元。”楊文鈺帶領他的科研團隊,十余年來致力于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研究,通過不斷嘗試玉米行之間、大豆行之間以及玉米大豆之間的行距,終于找到了最佳的組合。

    “不用開溝起壟,不用人工播栽,以前種地哪有這么輕松!”樂至縣雙碑村村民呂錫福正和老伴兒在地里收獲套作的大豆,他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自己嘗試機器播種,雖然每株結莢數量不如往年自己點的,但是不缺窩,收成也更好,相當于白“撿”一季豆。

    2011年,四川農業大學與河南農業大學、河南鄭州三中公司開始著手研制玉米聯合收割機和大豆聯合收割機,目前已經進入終試階段,初步實現了帶狀間作套種的全程機械化。可以預見,隨著專用機械的研制推廣,玉米大豆套作起來將更加省時省力。

    發展腳步還能更快些

    其實,不止是四川,云南、廣西、貴州等西南省份近年來間套作大豆發展也很快,而且種植模式呈多樣化局面,主要有玉米-大豆、幼果林-大豆、甘蔗-大豆、木薯-大豆、馬鈴薯-大豆、煙草-大豆、高粱-大豆、小麥-大豆、西瓜-大豆、蔬菜-大豆等間套作模式,其中玉米-大豆模式面積最大,占絕對優勢。

    “從發展潛力看,按不與主要糧經作物競爭的原則,可間套作大豆的作物有玉米、馬鈴薯、煙草、甘蔗,若主要省份按1/3的比例來發展間套作大豆,未來間套作大豆的面積將十分驚人。”作為我國大豆產業體系南方區栽培崗位專家,楊文鈺十分看好南方地區間套作大豆的發展。

    間套作大豆的迅猛發展已經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關注。2010年,農業部要求努力發展南方間套作大豆,四川省5個縣成為南方大豆高產創建縣。2011年5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這一規劃把大豆納入了發展現代農業的內容。

    然而,在楊文鈺看來,帶狀間套作大豆發展的腳步還能更快一些。長期以來,由于南方大豆產量低,生產上不集中、不成規模,一直被視為“低產小作物”、“小雜糧”,不是資金投入的重點。一些地方政府雖然給予了一定的引導資金,但仍是杯水車薪。資金的缺乏造成科研和推廣工作的滯后。

    “東北大豆主產區享受了良種補貼政策,而南方間套作大豆沒有任何補貼。”楊文鈺說,為了提高帶狀間套作大豆良種覆蓋率和單產水平,實現帶狀間套作大豆標準化生產,有必要實施間套作大豆良種和技術補貼、最低保護價收購等政策,以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種豆積極性。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