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三農 » 正文

家庭農場“蹣跚起步”還需“幫一把”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2-05  來源:  瀏覽次數:170
 

  今年以來,家庭農場在我省得到迅猛發展,目前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有4501家,成為現代農業的新型經營主體。

  記者連線

  “今年純收入大約20萬元”

  采訪對象:霍山縣黑石渡鎮家庭農場主張傳李

  初冬時節,霍山縣黑石渡鎮朱家畈村農樂家庭農場里,嫩綠的麥苗在冬陽下散發出勃勃生機。 “今年小麥苗情好,壯苗越冬一點問題沒有。”正在帶領工人噴灑除草劑的農場主張傳李高興地說。

  44歲的張傳李是霍山縣有名的種糧大戶。自從2009年種植水稻、小麥以來,他逐年擴大規模,如今農場已有1000畝土地,800畝種水稻,200畝種小麥。

  經濟效益如何呢?張傳李給記者算了一筆收支明細賬:“我今年種了800畝水稻,收入70多萬元,200畝小麥賣了大約10萬元,總收入在90萬元左右。而年初購買種子和化肥分別花了5萬元和9萬元,雇傭人工和機械用油等方面費用大約是10萬元。最大的一筆支出是用于土地流轉的租金,租金按每畝500斤稻谷計算,總計大約50多萬元。好在我們現在實行生態種植,農藥用量很小,只需要噴灑少量的除草劑,所以這方面支出很少。這樣算下來,我今年純收入大約20萬元。 ”

  張傳李告訴記者,由于土地基礎設施比較差,稻田和麥田都只能種一茬,而且小麥產量特別低,只有皖北地區的一半左右。加上今年干旱,水稻減產,所以今年效益不是太好。“最近打算在農場內搞大棚育秧,培育秧苗以后,還準備利用閑置的大棚搞蔬菜種植,將農場經營得更加多樣化、科學化。”張傳李說,希望政府一方面在機械用油補貼、土地流轉服務上給予更多支持,另一方面能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良土地提高產量。

  “倉儲、銷售都是很頭疼的事”

  采訪對象:廬江縣家庭農場主潘英友

  潘英友是合肥市第一位家庭農場主,其農場位于廬江縣現代農業開發園內,今年種了1260畝地,稻麥兩茬。

  11月21日上午,潘英友開著私家車帶記者參觀他的農場。 “從水稻來看,年初購買的稻種平均每畝30元,用旋耕機每畝50元,施肥平均每畝150元,農藥平均每畝120元。收割機收割平均每畝花費50元。一季水稻平均每畝需要3個臨時工,勞務費是每人80元。 ”潘英友邊開車邊跟記者算賬:農電網線翻新、溝渠的拓寬等其他費用大約每畝50元。運送秧苗、稻谷的運輸費大約每畝30元,再加上抗旱每畝費用大約30元,這樣算下來,平均每畝投入的成本是750元。從收入看,今年單季晚稻畝產在1200斤,出售均價每斤1.2元,收入一共是181.44萬元,種植水稻的利潤是87.84萬元。

  在潘英友的農場里,記者看到上千畝土地被分割成整齊的田塊,麥苗吐出新綠。站在田埂上,潘英友又跟記者算了一季麥子的投入與產出賬:以畝為單位,旋耕土地40元,麥種70元,施肥120元,農藥40元,除草機30元,收割費50元,人工費60元,運輸費20元,一共是430元。小麥畝產800斤,全部以每斤1.2元出售,1260畝小麥利潤是66.78萬元。“此外,我的地都是流轉過來的,因此還要付給農戶每畝600元費用。 ”潘英友說,除去這個費用,一年兩季最后凈賺79.02萬元,平均每畝凈賺不到630元。

  談到家庭農場的經營,潘英友說,每年水稻、小麥收上來后,倉儲、銷售都是很頭疼的事。為了解決糧食干燥問題,他今年買了一套價值70萬元的烘干機,一分錢補貼都沒有。希望政府在這方面給予進一步的支持。

  基層觀點

  “家庭農場亟須標準化建設”

  家庭農場是一類適合當前農業發展的組織經營形式,既可以解決農業經營的規模效益問題,又能遏制土地流轉“非農化”問題,穩定糧食生產。但當前家庭農場經營尚處于起步階段,首先要加強標準化建設。現在很多農場種植的農作物不固定,不利于家庭農場的可持續發展,應引導農場主進行標準化建設。其次,要進一步規范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明確家庭農場的科學內涵。再次,要進一步加大對家庭農場的扶持力度,比如:可以在銀行貸款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給予扶持。

  (肥東縣農委農業科科長阮宜斌)

  專家點評

  “發展家庭農場還須因地制宜”

  以上兩個家庭農場經營狀況都比較好,主要體現在經營收益比較好,管理得當,農業技術上也能夠跟上。其中,潘英友的家庭農場因為規模更大,機械化水平更高,收益狀況相對更好。家庭農場是未來農業經營的重要主體,但各地情況存在差異,家庭農場發展情況也不一,因此應該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確定發展模式。

  (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黃正來)

  對策建議

  “積極引導,適度規模”

  家庭農場的確只有上規模才能出效益,但是“上規模”不是要一味地擴大田地的畝數,而是要做到規模適度。規模太小就難有收益,盲目擴大規模則會導致經營不善,風險加大,效益降低,從而不利于農業的穩定發展。就經營主體而言,不僅僅農戶是家庭農場的主人,大學生、管理人員等也可以發展家庭農場。此外,政府需要對起步階段的家庭農場“拉一把”,在土地、資金、技術方面給予支持,引導家庭農場沿著健康軌道發展。

  (省農委合作經濟指導處副處長呂建魁)(記者:史力、夏海軍、夏金華)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