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國內種業企業根本不具備通過資本運作實現兼并重組的實力。通過“大魚吃小魚”式的并購,只能產生更多的小公司。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本報記者 李惠鈺
中國種業已到了該“捏把汗”的時候了。
本應是一條完整產業鏈的現代種業,卻在各個環節受阻。研發與生產銷售脫節;重復研究造成資源浪費;評價機制不公致科企矛盾頻發;企業研發能力薄弱,未實現真正的“育繁推”一體化……
面對種業困境,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謝華安日前在中關村全球農業生物技術創新論壇上指出,中國種業應發揚“大協作”精神,要開展多學科學術攻關提高綜合育種水平,通過跨單位大聯合促進中國種業做大做強。
不過,大協作的愿景雖好,道路卻并不平坦。
最理想的狀態
種業實際上應是一條統籌兼顧品種選育、種子繁殖、推廣銷售等各個環節的完整產業鏈條,它既有研發的性質,又是以需求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化行為。這也是我國種業一直追求的理想狀態。
若從研發環節考慮,單純依靠傳統育種已很難獲得繼續生存的空間,分析孟山都、先鋒等全球知名種業公司的成功經驗不難發現,生物技術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全球種業的發展方向,也成為它們做大做強的根基。
正如謝華安所說:“育種就應該把視線放在較高水平上的品種選育,這是大面積增產所急需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既繼承傳統育種,又結合新的生物技術,創制出優質的種子材料和新品種。”
對此,大北農(002385,股吧)生物技術中心總經理呂玉平表示贊同。他對《中國科學報》記者稱,傳統育種追求的是單株的高產,但卻存在晚熟以及種植密度低,不適合機械化等一系列問題。而運用高通量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轉基因等生物技術,不僅能增強種子抗逆性,還可大幅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同樣,生物技術如果沒有傳統育種作為基礎,其價值也無法體現。
而除了跨學科協作“苦練內功”以外,呂玉平認為種業大協作還應是將企業作為科研主體和領頭人,來確定整個育種思路,通過分享科研院所及大學的種業資源,最終整合成市場所需要的產品。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世煌同樣認為,大學和研究院所客觀上只是國家產業技術鏈上游的一個公益性環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這些機構都應該支持企業按照市場競爭規律建立育種的產業技術鏈。
國家也一再發文提出,要引導國內種業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和整合,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龍頭企業,改變目前種子企業“多、小、散”的局面。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中國種業要想真正實現大協作卻并非易事。
現實遇阻
從事現代育種的“燒錢”程度,就讓很多企業望洋興嘆。
呂玉平稱,僅大北農生物技術中心每年用于育種研發的經費就超過1個億,這種投入力度在國內來說也是少數。可是,與國家投給科研單位的巨額經費相比,仍不在同一起跑線上。科研單位與企業形成不公平的競爭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企業的研發積極性。
實際上,目前許多科研機構的育種方向都不明確,隨意性很大,發表文章和評職稱是其科研和育種的主要目標之一,產品轉化率往往居從屬地位。企業從科研機構購買的品種,實際的商業化利用價值并不大,這就成為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的最大障礙。
不僅如此,企業面臨的負擔還在于,科研單位拿著國家經費研究出的成果卻要參與商業化競爭。“現在品種的價格越來越高,企業就算買來,短時間內也不可能盈利,掙的錢還不夠付轉讓費和許可費的。”呂玉平無奈地說,而對于科企雙方共同合作的成果,也存在復雜的利益分成問題。
就目前來看,國內承擔育種任務的仍然是高校院所,而作為國家的公共研究機構,本應資源共享,但由于育種項目關系到每個育種人的切身利益,自己人之間也出現了“內訌”。
隆平高科原總裁劉石就多次對記者表示,目前我國育種專業人員大約一萬人,遠超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育種隊伍,但是育種效率和效益卻十分低下。
“由于我國高校院所的育種項目都是各自為戰,相互之間信息不交流、育種資源也不共享,造成由社會公共資源支持的科研育種項目重復建設和浪費嚴重。”劉石說。
雖然行業亂象叢生,但發展壯大種子龍頭企業仍然是種業人的共識,為此,國家也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和整合。不過,這種企業“大協作”在呂玉平看來更是個棘手的難題。
“現在國內根本就不具備通過資本運作實現兼并重組。同樣都是盈利一百多萬的企業,誰也買不起誰,而通過大魚吃小魚式的并購,也只能是產生更多的小公司。”呂玉平說。
更有悖常理的現象是,國內越來越多的大學教授、研究人員也開始做商人辦企業,表面上是產學研結合,實際上卻造成國內小公司越來越多,反而強化了產學研的分離。
探討最優模式
眼下,科研單位與企業并存的這種雙重利益格局,在張世煌看來是不可能支撐種業長遠發展的。而要想實現種業大協作,首先就要破除科研育種體制的障礙,即加快改革種業研發投入方式、品種審定及評價機制,打破“企業隊”與“國家隊”的不公平競爭。
也有專家為此建議,國家育種科研經費也應分成兩塊:一部分投給大學及科研院所從事公益性、基礎性研究,另一部分則投給企業用于商業育種。
在張世煌看來,中國種業更需要施行產業技術鏈管理,即以企業為核心、市場為目標、產品為主線,并以此來組織各科研生產元素攜手合作,使每一個環節都專業化地圍繞產品進行運作。與此同時,企業與科研院所也必須明確誰是主體、誰是客體。
而對于企業來說,呂玉平的觀點則是要憑借自身的尖端技術進行行業整合,這也是企業的唯一出路。
在他看來,如果一家公司能擁有一項獨特的技術,并因此壟斷市場,才有可能吸引更多企業與之合作并給予利益分成。只有通過這種模式,種業公司才能不斷發展壯大,并獲得并購的主動權。
呂玉平還建議種業公司可以先慢慢去滲透、兼并和購買一些地方研究所,以成立聯合研發中心或合資公司的方式展開協作。
湖北省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國保則對記者建議,政府還應加快研究和制訂科企合作的相關法律規定,比如科企合作形成的共有知識產權應該如何確定歸屬和分配收益等,以此來引導和鼓勵不同主體開展合作。
《中國科學報》 (2013-11-27 第5版 技術經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