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朱敏記者黃辛)
種子用量、施肥量減少20%,穗粒總數比常規稻增加近50%,每畝較現有雜交稻增收350元以上。記者日前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由該校科研人員培育的“金匯優50”和“早豐優69”優異水稻品種,將有望于明年通過品種鑒定,為市民的餐桌增添“柔軟可口”的大米。
項目負責人張大兵表示,他們利用上海地區的常規稻“9522”為基礎,建立大規模水稻突變體庫,分離30多個控制水稻雄性不育的關鍵基因,選育了新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并開展雜交水稻分子育種。
“歷經多年研究,我們發現了一種對光和溫"敏感"的新型水稻系,可通過光照時間長短來實現不育系的育性轉換,通過分期播種實現兩系雜交水稻的穩定、高效制種和繁種。”張大兵表示。
同時,科研團隊還采用分子標記手段,研制出一種根據水稻幼苗期葉片顏色深淺、通過肉眼分辨雜交水稻品種純度的體系。該方法可大大縮短雜交水稻種子純度的鑒定時間,節約檢測成本,為雜交水稻種子提前銷售提供了技術基礎。
《中國科學報》 (2013-11-04 第4版 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