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科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啟發透露,今年7月,我國61名兩院院士聯名上書國家領導人,請求盡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61名(ming)院士(shi)在建議(yi)書(shu)中寫道,‘推動轉(zhuan)基因水(shui)稻種植產業化不(bu)能再(zai)等,再(zai)遲緩就(jiu)是誤國,轉(zhuan)基因產業化發(fa)展(zhan)不(bu)起來,則商業發(fa)展(zhan)不(bu)起來,對科研影響非常大’,同時院士(shi)們指出農業部的不(bu)作為(wei)。”(中安在線10月20日)
轉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從而形成的可以直接食用,或者作為加工原料生產的食品。1983,世界上首例轉基因植物在美國培植成功。到2012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約1.7億公頃。按種植面積統計,全球約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和81%的棉花是轉基因產品。
如今,61位院士大力呼吁推動轉基因水稻種植產業化,一方面固然反映了轉基因食品不斷發展的趨勢,但另一方面,卻又說明了國家糧食主管部門對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有所顧慮。畢竟現在的各國的轉基因食品,基本都是副食品,而不是水稻、小麥等主食品。
據國(guo)(guo)(guo)際農業生物技術應(ying)用服(fu)務組織(ISAAA)發布的(de)(de)(de)年度(du)(du)報告稱(cheng),轉基因作物種植(zhi)面積排在前(qian)5位的(de)(de)(de)國(guo)(guo)(guo)家(jia)是(shi)美國(guo)(guo)(guo)、巴西、阿根(gen)廷、加(jia)(jia)拿大、印(yin)度(du)(du)。其中,美國(guo)(guo)(guo)種植(zhi)的(de)(de)(de)是(shi)玉米、大豆、棉(mian)花(hua)、油菜(cai)、甜菜(cai)、番木瓜(gua)(gua)、南瓜(gua)(gua)、苜(mu)蓿;巴西和阿根(gen)廷種植(zhi)的(de)(de)(de)都是(shi)大豆、玉米、棉(mian)花(hua);加(jia)(jia)拿大種植(zhi)的(de)(de)(de)是(shi)油菜(cai)、玉米、大豆、甜菜(cai);印(yin)度(du)(du)種植(zhi)的(de)(de)(de)是(shi)棉(mian)花(hua)。報告顯示,至今沒有任何(he)一個(ge)國(guo)(guo)(guo)家(jia)已經讓(rang)轉基因水稻、小麥(mai)產業化(hua)。
再者(zhe),根(gen)據國際農業(ye)生物技術應(ying)用服務(wu)組織報告(gao),中國轉(zhuan)基(ji)因(yin)食品(pin)的種(zhong)植(zhi)面積(ji)約400萬公頃,居(ju)世界第6位,其中絕大部分是轉(zhuan)基(ji)因(yin)抗蟲(chong)棉,此外(wai)還有有番木(mu)瓜、楊樹、馬鈴薯、甜椒等(deng)。1999年,中國水稻研究所研制的轉(zhuan)基(ji)因(yin)雜交(jiao)水稻通過了(le)專家鑒(jian)定,可見中國雖然在種(zhong)植(zhi)面積(ji)上小輸美(mei)國,但我們對轉(zhuan)基(ji)因(yin)的研究其實并沒有松(song)懈。
對于61位兩院院士的呼吁,這里也有幾個問題值得思考:一是,這61位兩院院士就是哪些人,他們中到底有多少人是轉基因食品方面的專家,又又是多少人是其他領域的院士,外界并不是很清楚,畢竟“隔行如隔山”,其他領域的專家對轉基因食品也許并不比普通人多,他們的“呼吁”也就當不得真;二是,這61位院士中,又有多少人在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中有商業利益,比如擔任轉基因水稻種子公司的(de)股東,從而會牽(qian)涉到利益沖(chong)突(tu);三是,這些種(zhong)子公司與轉(zhuan)基(ji)因研發(fa)巨(ju)頭孟山都公司等(deng)外國公司到底有何(he)關系;四是,既然國外的(de)轉(zhuan)基(ji)因水稻(dao)都還(huan)在研究中,并(bing)未產(chan)業化,為何(he)這61個院士要我們趕緊把(ba)轉(zhuan)基(ji)因水稻(dao)產(chan)業化呢?
總之,轉(zhuan)基(ji)因食(shi)品研究確(que)實需要重(zhong)視(shi),但(dan)對(dui)(dui)轉(zhuan)基(ji)因食(shi)品具有的(de)(de)潛(qian)在(zai)風險也需要加以(yi)防(fang)范(fan)。雖然現在(zai)還沒有科(ke)學證(zheng)據能直(zhi)接證(zheng)明轉(zhuan)基(ji)因食(shi)品對(dui)(dui)人類或其他生物有害,但(dan)轉(zhuan)基(ji)因毒性問(wen)題、過敏反應問(wen)題、營(ying)養問(wen)題、對(dui)(dui)抗生素的(de)(de)抵抗作用(yong)、對(dui)(dui)環境的(de)(de)威脅等隱患依然存在(zai),對(dui)(dui)其防(fang)范(fan)和風險管理是(shi)應該的(de)(de),這(zhe)是(shi)對(dui)(dui)人民負責、對(dui)(dui)未來負責,也是(shi)起(qi)碼的(de)(de)科(ke)學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