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生產基地,也是世界主要產棉區之一,總產量占世界的10%以上。雖然新疆棉花面積和產量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但生產上仍存在品種“多、亂、雜”現象,自育品種覆蓋面積較小,品種與栽培技術不配套,品種優良特性及潛力未能充分發揮,進而使得棉花產量水平與纖維品質提升幅度不大。
2012年,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實施了“棉花新品種"新陸早50號"高產優質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項目,以農藝性與纖維品質等綜合性狀最為優良的早熟棉品種“新陸早50號”為核心,配套精量播種、精準施肥、調虧灌溉、水肥一體化協同調控、土壤耕層營養調控等技術,達到提高新疆早熟棉花產量和品質的目的。項目實施以來,采用以點帶面輻射周邊的方式,創建高產示范區9個,面積6160畝,建立核心種子繁育田18畝,原原種繁育田200畝,原種繁育田1200畝,生產原種140噸,良種1500噸;示范區畝產皮棉250公斤,平均每畝增產8公斤,累計推廣面積50萬畝;培訓基層技術人員514人,培訓棉農5200人次,棉農增收約8400萬元;實現了棉花品種更新換代和先進技術措施的應用,提高了棉花種植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在凸顯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通過配套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推廣,提高了水肥利用率,降低了棉田管理過程中化肥、農藥過量使用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促進了新疆棉花種植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