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科學交給科學,也許才能最終化干戈為玉帛。
本刊記者 劉洋
2003年,剛剛當選巴西總統的盧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就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否賦予轉基因大豆以合法資質。當時,由于沒能遏制洶涌的走私浪潮,轉基因大豆在巴西國內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了300萬公頃,這一數字占到當時巴西全國大豆種植面積的16.3%。
巴西一直對其純天然的大豆產業信心十足,轉基因大豆突然而至的規模令這個國家頗有些措手不及。依靠優秀的自然條件,巴西在2000年時就已經在大豆單產上超過了其最大的競爭對手美國:當時,巴西控制著全球四分之一的大豆生產和三分之一的大豆貿易。大豆因而是巴西農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轉基因大豆的處理才顯得至關重要。
考慮到豆農利益和社會穩定,盧拉政府決心徹底解決國內長期存在的“轉基因危機”。在就任總統三個月后,盧拉宣布了著名的“113號臨時措施”,正式認可轉基因大豆種植的事實,并同意對過去一年收獲的轉基因大豆在2004年1月31日之前上市進行合法交易。巴西的轉基因閘門隨之放開:今天,巴西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轉基因種植國。
與巴西幾乎完全同步,大豆在另一個大國——中國也已成為焦點。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國,有著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優秀種植傳統。當時,中國還是大豆的凈出口國,因而并沒有對能否滿足大豆需求的擔憂。更重要的是,與巴西相比,中國對走私的管控相當出色,因而也不存在必須放開轉基因大豆種植與生產的壓力。當時,正是這些外部條件幫助中國成功阻止了轉基因大豆種子的進入,使中國得以“幸運”地維持傳統的種植體系。但在國際貿易的背景下,這些幸運很快變成了不能言說的痛苦:中國傳統的大豆產業在轉基因產品的低廉價格和優良特性面前迅速敗退。僅僅10年后的今天,中國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轉瞬間滄海桑田的巨變,證明轉基因是一個神奇的學科。這個領域的故事遠不僅此:曾經高深的測序技術和操作方法,在10多年的時間里,就迅速變成了學科最基礎的要求;同時,這門學科的核心競爭力又如此威力巨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可能只是某幾個甚至某個堿基對,事實上最終決定著研究力量的行業排名、國際地位、潛在能量與現實價值。
“公益性質的基因測序繪制了一部難以讀懂的生命天書。人們隨后的所有研究都是為了讀懂這本書,這些研究最終都以專利的形式變成財富的源泉。而所謂的轉基因技術,其實只是為了讓這本書中的知識可以造福人類。”在接受《環球科學》記者采訪時,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說,“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的數量,決定了能有多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產品,這又最終決定了掌控一個產業的潛力與能力。”
對于這個道理,中國理應感同身受,因為中國本就是轉基因最初的受益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