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雜糧作物功能成分挖掘與新品種選育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院校揭示了蕎麥栽培種和野生種之間的遺傳進化關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上。

金蕎作為蕎麥的野生近緣種,主要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區,表現出黃酮含量高、生育期短和環境適應性強等優異特性,是甜蕎和苦蕎等栽培蕎麥遺傳改良的重要基因庫。然而甜蕎、苦蕎與金蕎之間的遺傳進化關系長期存在爭議,限制了金蕎中優異基因在栽培蕎麥遺傳改良中的應用。
研究團隊通過對喜馬拉雅山區的野生甜蕎、野生苦蕎及西藏野生金蕎種質資源的系統調查、形態比較和基因組分析,明確了金蕎與苦蕎的親緣關系最近,甜蕎則作為一個姊妹支平行進化的分化關系,而這是由花期和育性等性狀的差異導致。進一步研究發現,野生甜蕎與金蕎的表型相似是由于高海拔環境的趨同適應,野生苦蕎與金蕎的相似則源于歷史上的基因滲入。該研究闡明了作物與其野生近緣種的遺傳關系,為豐富作物種質資源學基礎理論提供了新的見解。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通訊員:田浩園)
原文鏈接://doi.org/10.1186/s13059-025-037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