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輩子都獻給‘雜交玉米’了,但讓我揪心的是,我國農作物品種創新能力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這方面亟待提升。”3月9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表、山東登海種業董事長李登海接受YMG記者專訪時說,“‘南繁’是提高品種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應像重視建造航空母艦一樣,全力打造‘南繁’科研基地育種核心區,下決心加大投入、盡早建成。”
所謂“南繁”,指的是全國各省市區的農作物種子繁育單位,利用海南島南部典型的熱帶氣候條件,于每年9月至次年5月開展農作物種子繁殖、制種、加代、鑒定等科研生產活動。對于李登海而言,海南育種基地有著特殊意義,見證了他玉米育種的每一次突破。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李登海提出了《關于建設南繁科研育種核心區的建議》。
良種對糧食生產貢獻率超四成
“全國三分之一的玉米播種面積,所使用的品種是由我選育的。”李登海說,讓他高興的是,2012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9連增,其中良種對糧食生產貢獻率超過40%。
李登海說,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但目前我國種業發展還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且難以抵御國外種業進入的沖擊。
以玉米為例,目前美國中西部玉米帶玉米平均單產達860多公斤,高出我國玉米平均單產近1倍,且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近年來,美國先玉335品種進入我國,擠占了東北玉米市場。
農業科技創新“抱團”打天下
農作物品種創新能力弱,究竟該咋提高?“現有的農業科技創新都是單兵作戰,很難形成戰斗力,沒有一個良好的科研創新體系。”李登海說,要打造種業創新科研團隊,研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品種,同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提高品種創新能力需要載體,李登海認為,南繁就是一個良好的載體。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大面積推廣的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和瓜菜新品種,80%經過南繁加代選育,海南是我國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南繁育種科研基地。
“長期以來,南繁單位利用海南獨特的溫光條件,對農作物品種進行加代選育、種子擴繁、生產和鑒定活動,南繁為加快優良品種選育、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南繁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性的產業。”李登海說。
南繁基地需求逐年增加
“近兩年企業南繁面積已占南繁總面積75%,并帶動南繁面積每年增加10%,現有南繁基地已難以適應南繁發展需要。”李登海說,目前,南繁科研用地約3萬畝,其中租期10年以上的科研用地不到1.9萬畝,其他均為臨時租用。加之城市擴張、冬季瓜菜快速發展,南繁地租快速攀升,租地難度越來越大。
不僅如此,南繁基礎設施配套也亟待完善。“生態安全保障也是一個大問題。”李登海說,目前,每年10萬份材料、10萬公斤種子進入海南南繁,3萬多噸南繁種子從海南調往全國各地。其中60%的種子、材料沒有經過檢疫。同時,近年來進行南繁的轉基因材料逐年增多,部分單位在無隔離條件狀況下從事轉基因試驗,轉基因污染隱患較大。
2011年5月,農業部與海南省簽訂了《關于加強海南南繁基地建設與管理備忘錄》,并與海南省共同調研協商,提出了建設永久的5萬畝南繁育種基地科研核心區的建議,現已完成規劃編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