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正式成立,700多株秧苗插在了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里。不過,20天后,遭遇了至今未解的毀苗迷案,僅有5根秧苗在一口廢井中幸存;
1970年,在海南三亞,在尋找野生稻的過程中,助手李必湖、馮克珊找到野生雄性不育株,后來被命名為“野敗”,為雜交水稻研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突破口;
1972年,國內第一個實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號”育成,并在一年后實現三系配套成功;
1974年,育成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一年后,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
1976年,三系雜交稻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當年實現全國推廣雜交水稻208萬畝,增產幅度普遍在20%以上,糧食產量實現了飛躍。
……
在此期間,無論環境如何艱難險惡,袁隆平都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無論面對的是詆毀還是贊譽,他始終從容自若。從來沒有動搖過。用他的話說,“上了船你就要劃到對岸”。
了解他的人認為,他骨子里天生有種抗挫折基因,挫折不會讓他萎靡。他自己則喜歡把自己比喻是一粒種子,他和他的雜交水稻一樣,有著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發了芽的稻種在廣袤的土地上播下了,秧苗在南國的暖風里茁壯成長。1976年到1988年,中國的土地上迎來了“第二次綠色革命”。據統計,全國累計種植三系雜交水稻近13億畝,增產稻谷1000億公斤。雜交水稻被稱作是“東方魔稻”,而袁隆平也被國際同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然而,逐夢的腳步片刻都不會停歇。1987年,在雜交水稻首次大面積推廣的十年之后,袁隆平又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這個在世界農業科技界有著“袁隆平思路”的構想中,雜交水稻育種方法將從三系法過度到兩系法,再發展到一系法,由繁到簡,而育種效率越來越高。
袁隆平說,在科研中,最大困難是沒有創新的新思路。關于創新,他用跳高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搞科研就像跳高一樣,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頭。而即使跳不過,也可為后人積累經驗。
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每畝增產5%—10%。
兩年后,超級雜交稻研究也開始啟動。2000年、2004年,他先后實現超級稻第一期、第二期大面積示范畝產700公斤、800公斤目標。2011年,他的團隊攻關的超級稻畝產達926.6公斤,2012年再次達畝產917.7公斤。
可他不愿意就此滿足,將目標確定為90歲以前讓水稻畝產超過100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