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現代發達國家必須有先進發達的農業作為基礎,現代種業規劃和生物產業發展出臺利于保證我國農業及整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經濟改革開放使得我國經濟實力得到較快的發展,但是農業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顯現出明顯的制約,成為當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產業。
1、從農產品貿易來看,由2007年的412億美元增長的2012年的1115億美元,出口由366億美元增長到625.9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分別為22.0%和11.3%;相應的農產品的貿易的逆差由46.0億美元增長到489.1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長率為60.4%,農產品逆差占國內出口總值的有0.4%上升至2.4%。農產貿易逆差的急劇擴大,顯示出農業已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的瓶頸;這要求中國必須在增加農產品的供應方面增加更多的投入。
2、從實際農業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狀況來看,盡管我國糧食產量水平出現的連續9年的產量增長,產量增長主要依靠種子結構的調整,糧食生產向高產作物的轉換的結果,主要農產品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的單產水平增長緩慢。2011年單產水平分別為4837公斤/公頃、5748公斤/公頃、6687公斤/公頃和1793公斤,較前期的歷史最高水平分別為4102公斤/公頃(1997年)、5268公斤/公頃(1998年)、6366公斤/公頃(1998年)和1893公斤/公頃(2002年)復合年均增長率的分別為1.19%、0.67%、0.38%和-0.68%。單產水平增幅緩慢,甚至單產的下降反應我國農業生產力的增長緩慢,農業生產增長緩慢嚴重制約快速增長總體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同國際主要農業生產國相比,我國主要農產品生產處于較為落后的水平。
主要農作物單產水平來看,2011年中國小麥的單產為法國小麥的0.78倍、稻谷、玉米和大豆為美國稻谷產的0.62倍、0.56倍和0.63倍;單產水平的遠遠低于國際先進水平反應我國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可以有效保證我國農產品的供應,當前我國農產供應偏緊主要不是受到土地等自然資源的約束,更多受到農業生產力水平落后的制約。但是從近十年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同先進國家的差距除小麥有所縮小,其他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擴大,農業生產的相對落后是我國的農業問題繼續解決的關鍵問題。
4、種業和現代生物技術產業是提高農業生產的力水平的關鍵。12月底國務院出臺《現代種業發展規劃》和《現代生物產業的發展規劃》,為我國未來的農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發展提供的基礎。
但是值得注意的事情,國家政策關鍵在于落到實處,科學合理產業政策需要各相關單位和部門的科學有效的落實,同時防止部分機構尋租的手段;同時也需要相關的科學合理的制度改革相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