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陜西召開最高規格種業工作會議,研究部署本省種業發展規劃。陜西省副省長祝列克說,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種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如碧螞1號、豐產3號、小偃6號等小麥品種,年度種植面積曾經達到1億畝以上;秦油2號油菜品種,年度種植面積曾占全國油菜面積的1/3。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不足,要繼續加快發展現代農作物種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多做貢獻。
一年多來,陜西省不斷加大種業扶持力度,面對強勢襲來的洋種子,民族種業正在“發力”,努力實現種業自強,打造現代農作物“中國芯”。
育、繁、推、監一體化,健全種子管理制度
“當前我國從事種子科研的多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員,部分種子品質已與洋種子不相上下。就是因為科研與市場脫離,一個新品種培育出來后往往難以推廣。有些企業甚至將國內的好種子套上國外種子的牌銷售,銷路廣、利潤高。”陜西省種子管理站副站長張民權說,由于種業市場進入門檻低、監管乏力,市場秩序比較混亂,優勢科研機構和種業企業難以脫穎而出。
健全種子管理體系,是推進農作物種業發展的重要保證。陜西省圍繞種子“育、繁、推、監”一體化做文章,從品種培育到市場監管進行全過程制度設計。
各級農業部門對“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建立品種審定綠色通道,將制種機械、種子加工機械納入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科技、教育部門引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人員通過技術入股、成果參股等方式進入種子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
各地建立健全種子管理機構,加強種子市場監督檢查,加大種子行政許可、事后監管和日常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生產經營假劣種子的違法行為。
據統計,2012年,陜西省全年推廣7類農作物優良品種160多個,實施小麥、玉米、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良種補貼面積約3900萬畝。全年共檢查種子交易市場950個(次),抽查種子企業855個(次),沒收假劣種子11816公斤,罰款20余萬元,規范了種子市場行為,保障了農業安全生產。
2億財政專項資金,培育壯大種子企業
“種子企業是種業發展的主體,只有培育一批實力較強、發展前景好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才能使中國種業立于不敗之地。”對于陜西省種業未來發展方向,張民權如是說。
2012年是陜西種業蓄勢發展的開局之年。從去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新品種選育、品種試驗推廣、質量檢測、種子生產等工作,扶持壯大民族種子企業發展。另外,陜西省各市、縣(區)也分別配套安排500-2000萬財政專項資金。據統計,2012年,陜西省、市、縣三級共投入財政資金2億元,支持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
對如何扶持壯大種子企業,張民權說:“陜西省將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促進種業資源整合,優化種子企業布局,提高種子市場集中度。要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按照市場化、產業化育種模式開展品種研發,引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員通過技術入股、成果參股等方式參與商業化育種,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新機制。”
立足科研優勢,打造民族種業精品
“加強自主創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育種創新是種業發展的靈魂。要在現代農作物種業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加快培育具有廣泛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2012年陜西省科技最高成就獎獲得者、小麥育種專家王輝說。
陜西省科技資源優勢突出,這里有國家唯一一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楊凌示范區,這里有70年小麥育種的歷史的高等院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這里先后涌現出一大批育種專家,如開創新中國小麥育種歷史、培育出“碧螞1號”小麥良種的趙洪璋,培育出“小偃6號”、在黃淮麥區推廣超過億畝、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李振聲等。
在民族種業自強發展的時代,陜西種業正在發力,依托楊凌示范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技術優勢,采用生物技術等多種手段,積極開展農作物品種選育工作,同時加強種子生產、加工、品種檢驗等應用技術研究,建立健全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成果共享機制,為種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打造民族種業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