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面臨資源環境雙重約束……作為人口密集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農業的出路在哪里?怎樣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成都市的答案:堅持科技興農,良種先行,走高端之路。
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提出“產業倍增”的目標,明確指出要重點發展高端種業。今年市農委把高端種業發展列為創新性的重點工作,通過強科技、抓龍頭、擴規模、提效益,努力攻堅克難,實現了產能、產值“雙倍增”,不僅推動了高端種業突破性發展,還為我市穩定“米袋子”、“菜籃子”提供了基礎性保障。
三大突破 助力種業發展
“四個率先”促進優良品種和集成技術突破
重點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
重點建設標準化規模化核心種業基地
我市是農業生產大市和用種大市,種子是種業競爭的關鍵。對此,我市狠抓科技、龍頭、基地三大突破,借助科技力量,突出重點產業,以龍頭企業為引導,加大基地建設,助力我市高端種業發展。
種業必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才能增強競爭力,這是發展高端種業的必由之路。今年,我市在西部地區率先突破“Y兩優973”超級稻的選育,改變了我省雜交水稻“三系當家”的格局,選育審定的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蔬菜等新品種共計20個,占全省品種選育數量42%。此外,我市還率先在彭州市建設了全球品種資源最豐富的獼猴桃基因庫;為了從源頭上保障產業高端,還從國外引進原種豬,在西部率先實現與先進發達國家的同步育種、同步應用;率先在全國集成推廣應用“兩雜”制種全程機械化技術。
種子企業是種業發展的主體,把種業企業做強才能把種業產業做強。據成都市農委總農藝師梁巖介紹,我市通過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帶動全市高端種業突破性發展,如種都種業、種衍種業、川農高科等一大批龍頭企業。與此同時,在邛崍、崇州、大邑、新津等區(市)縣集中建設全國規模最大的雜交水稻種子出口備案基地和全省雜交水稻種子生產核心基地9.5萬畝;在新津、青白江等區(市)縣打造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玉米外銷制種基地,面積1.2萬畝。目前,全市“兩雜”制種基地已發展到10.7萬畝,較2011年增長86%;已建成工廠化制種育苗中心20個,面積達到27萬平方米;建成畜禽良種繁育基地87個,其中新建成“全國一流”的曾祖代種豬場4個,畜禽供種能力較2011年大幅提升。
三大保障 實現“雙倍增”
強化科研機構和科技人才保障
集成政策項目資金,統籌推進高端種業發展
強化機械化裝備建設
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財、物的保障,高端種業也是如此。為了提升高端種業科技支撐水平,我市積極爭取了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良種創制中心和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成都設立分中心,吸引國家級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和蔬菜新品種研發團隊駐蓉開展科技攻關,并與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等形成戰略合作關系,推動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引進人才、引進科技。
在財力上,我市結合新農村示范片建設,集中力量,集成政策、項目和資金,統籌推進高端種業發展。爭取了國家和省級種子提升工程、良種繁育加工等項目8個,扶持資金3000萬元;整合市級財政糧經產業“雙創雙建”和設施農業發展等專項資金1000萬元,采取貼息、補助等方式,粘合和撬動社會資金3.5億元投入高端種業;市級財政每年落實原種場引種補貼資金、生豬發展專項資金、提檔升級改造項目資金共計6600萬元。在此基礎上,區(市)縣也出臺了相應支持政策。
從種植到收獲實現全程機械化,這是現代農業邁向高端的必然趨勢。因此,我市在制種育苗機械化裝備建設上,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機租賃公司、農機專業合作社與種子基地聯結,開展耕、種、收、儲全程機械化的種子產業社會化服務。為了加快新品種選育進程,提升新品種創新和種子質量鑒定能力,我市在海南省改(擴)建成都種業南繁基地。通過南繁育種平臺,我市雜交水稻種子質量合格率達97.8%以上,保證了農民用種安全。
通過一系列舉措和保障,今年全市糧經種子產量達到4800萬公斤,較2011年增長106%,其中雜交水稻2100萬公斤,雜交水稻出口850萬公斤,占全省出口量的70%;蔬菜、水果種苗(菌袋)產量達到10億苗(袋),脫毒馬鈴薯原種年產量達到5000萬粒,畜禽良種繁育存欄核心基礎母豬4.76萬頭、存欄母系成年母禽105萬套。預計今年,高端種業總產值達到42.2億元,較2011年增長119%,其中,糧經種子產值達到32.5億元,畜禽良種繁育產值達到9.7億元,實現了產能、產值“雙倍增”。同時,高端種業建設有力支撐起了全市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全市糧食、蔬菜、肉類、茶葉、水果等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增長,保障了城鄉居民對農產品需求的有效供給,促進了農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