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稻的誕生
1998年,李開斌和他的科研團隊開始在溫室進行水稻早季配置雜交,到1992年成功種植F2和F3代。此后的8年間,李開斌每年都在利用F2和F3代進行F4代的培育。直到2000年, F4代開始種植在青龍橋試驗基地內。
第四代之后,品性還不夠穩定,直到7年后的2007年,由于F7代的綜合性表現突出,才使得“楚粳28號”問世。
2009年,經農業部驗收,“楚粳28號”百畝方驗收平均畝產988.77公斤,創粳稻百畝平均畝產世界紀錄。此后兩年紀錄不斷地被刷新,2010年,百畝方驗收平均畝產1002.11公斤, 2011年,在連續3年干旱的氣候環境中,百畝驗收平均畝產依然達到了977.07公斤。
2011年,“楚粳28號”的推廣面積迎來高峰180萬畝,這是李開斌最自豪的事情。而就在第二年,“楚粳28號”還獲得農業部超級稻品種認定,這是云南省第二個超級稻品種,第一個是來自李開斌團隊研發的“楚粳27號”。
30年間,李開斌和他的科研團隊研究出“楚粳系列”水稻品種23個,其中4個品種被評為省優質稻,7個品種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其中還包括云南僅有的兩個超級稻品種。數據顯示,“楚粳系列”種植面積達4600多萬畝,增產稻谷30多億公斤,為農民帶來60多億元的增收。
但光榮的數字背后,整個云南省的糧食產量和耕地面積卻不容樂觀。
目前,云南省的水稻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1500萬畝左右,還有幾十萬畝的陸稻。但全省水稻平均產量才有410公斤/畝。云南省每年仍要從省外調入糧食20億公斤以上才能補足缺口(單2007年就調入22.1億公斤)。
公開的資料則顯示,2010年楚雄州耕地面積為156287萬公頃,比2001年減少了2.6%。
“耕地不斷地減少,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提高水稻的單產,這樣才能達到糧食不減產。”李開斌無奈地將不斷減少的耕地視作他研究水稻的另一種動力。
事實也證明,他的超級稻“楚粳28號”在增產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整個楚雄的水稻產量增長。目前,“楚粳28號”在楚雄州種植面積60萬畝,占水稻種植面積的68.9%,近10年來,楚雄州的糧食產量也呈一定的幅度增長。
就在眾人紛紛表揚高畝產的同時,高產栽培中的病蟲危害逐年加重,噴施大量農藥既加重農民的負擔,又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也被網友和部分環境專家所詬病。
儲慶龍還記得,1993年“楚粳3號”在牟定縣種植面積達到頂峰之后,因為抗病性下降,病蟲害變得嚴重起來,此后漸漸地退出了市場,而現在“楚粳28號”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今年是“楚粳28號”在牟定縣推廣的第五年,面積有6萬多畝,但是病蟲害也變得比以往嚴重了許多。”據儲慶龍介紹,一個品種推廣面積少時,病蟲害會比較少,但當推廣面積過廣,病蟲害就會累計,也就會變得嚴重,“一個品種最多能夠保持10年,然后就要換上新的品種,這也是李開斌需要不斷研究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