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野生稻的特征基因很有可能成為以后育種種子的重要來源!”近日,自治區政協原主席、廣西大學分子遺傳學教授馬慶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把水稻研究的視角聚焦到廣西珠江流域(即南寧周邊地區左右江一帶)的是一篇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的科學論文。
論文寫道:“人類祖先最早馴化水稻,是在哪里?上海科學家從水稻基因里發現了答案——很可能是我國廣西境內的珠江流域。”10月4日,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這一結果。
歷來,國內對水稻起源地之爭未停止過。“水稻馴化可能始于廣西珠江流域”這一得到國際專家認可的結論,無疑已經把稻作文化起源的獎牌頒給了廣西。
栽培稻的“根”在廣西
發現這一結論的上海科學家是被譽為破譯水稻“基因天書”的第一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的韓斌。他從基因角度揭開水稻馴化起源歷史之謎。
“其實,這個結論是在研究中無意被發現的。”韓斌說,他曾帶領課題組完成了水稻基因組測序,構建了栽培稻單倍體型圖譜,“我們的初衷是想從野生水稻中挖掘更多的優良基因,用來改造栽培水稻,使它們更加健壯、高產。”
開始,韓斌在此前的研究基礎上,帶領團隊從全球不同生態區域中,選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進行基因組重測序和序列變異鑒定,與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組數據一起,構建出一張水稻全基因組遺傳變異的精細圖譜。然而,就在基因比對的過程中,竟無意中梳理出水稻馴化源頭的一些線索。
精細圖譜顯示水稻的馴化是從中國南方地區的普通野生稻開始的,經過漫長的人工選擇形成了粳稻。最近的研究發現,分布在廣西的普通野生稻與栽培稻的親緣關系表明,廣西很可能是最初的馴化地點。這項研究結果在10月4日,以“水稻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的構建及馴化起源”為題,全文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這張精細的圖譜其實就是水稻家族一份DNA化驗單,結果無疑說明了廣西的野生稻就是人類主要糧食之一——水稻栽培稻的“老祖宗”。當時生活在廣西珠江流域一帶的那一族群的人,最早馴化了水稻,他們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水稻的發展在廣西
水稻和小麥,養活了人類。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合適栽種水稻,在韓斌的結論公布之前,那一帶通常被認為是最早馴化水稻的地區。韓斌這一研究結果的發現,大大提升了廣西野生稻在水稻育種上的地位。
水稻家族中有兩大分支,粳稻和秈稻。在以前的研究中有專家認為,兩者是同時馴化出現的。但是事實并非如此。韓斌課題組在研究中還發現,水稻最早從野生稻馴化為粳稻,經過再馴化,才產生了秈稻。通過基因分析,可以大致推斷出栽培水稻的擴散路徑:人類祖先首先在廣西的珠江流域,利用當地的野生稻種,經過漫長的人工選擇,馴化出了粳稻,隨后往北逐漸擴散。而往南擴散中的一支,進入了東南亞,在當地與野生稻種雜交,經歷了第二次馴化,產生了秈稻。
如果說對水稻馴化的研究從源頭上都發生了變化,那么對水稻育種路線圖帶來新的思考則是必然的。水稻最早馴化是在廣西發生,而且是粳稻和秈稻的同一個老祖宗,廣西野生稻在水稻育種中的地位就已經很明顯了。韓斌在廣西農學院的碩士生研究生導師、自治區政協原主席、廣西大學分子遺傳學教授馬慶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便說:“韓斌的研究結果提升了廣西的信心。廣西野生稻的特征基因就很有可能成為以后育種種子的重要來源,水稻研究專家就能利用雜交的優勢,找到更優質的水稻育種。所以要保護好廣西的野生稻。”
對于這一課題的深化,韓斌表示,接下來他和團隊將會對水稻馴化遺傳位點進行更精細的分析,拓展育種資源。原生態的野生稻一定要在環境、生態保護方面做好工作,還要注意發掘考古方面的研究。他們也愿意和廣西各有關部門合作,再對廣西的資源做一次系統的基因組分析。
結論帶給廣西的“震幅”很大
既然廣西是水稻馴化的最早發生地,有人不禁會問,水稻最早馴化具體在廣西的什么地方?最早是什么時候馴化的?什么人馴化了水稻?這些問題,看到韓斌研究的結論,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的會長謝壽球卻覺得越來越清晰。從2008年開始,該研究會就開始深入隆安的田間地頭,對隆安縣的歷史文化遺存進行調查和研究,他們發現,隆安是中國稻作文化內涵最深厚、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坐在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辦公室里,謝壽球撫摸著從隆安考古時發現的大石鏟,思緒萬千。大石鏟是學術界公認的新石器時代稻作文化的標志性文物;而我國大石鏟最密集的地方便在隆安,一個縣便有40多處出土了大量的大石鏟,“遍地都是,就像撿石頭一樣。”謝壽球說,在隆安喬建鎮稻神山附近的貝丘遺址中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稻谷脫殼工具石磨盤和石磨棒就證明,在1萬多年前居住在隆安右江流域的古駱越人就已經掌握了稻作技術。
不僅如此,無論從文物發現、歷史遺跡、語言傳說還是野生稻分布,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的研究結論,都直指生活在隆安一帶的古駱越人是最早發明水稻人工栽培技術的民族之一。“隆安將打造成世界稻作文化起源的品牌,形成稻作文化產業的高地。之前對國內稻作文化起源還有疑議,韓斌的結論為此畫上了一個句號。”謝壽球興奮地說。
其實韓斌的結論并不是學術問題的結束,而是新一輪的開始。可以設想,稻作文化起源于廣西,和稻作文化有關的立法、農歷、節氣、占卜、祭祀、文字、醫藥等的起源是否也可能和廣西有關呢?(來源:廣西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