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銀高科依托科技創新實現快速發展
眼下,正是“三夏”時節,位于蜀山區南崗鎮的荃銀高科育種基地一片繁忙,農民們有的在忙著整地栽種玉米,有的在進行水稻、棉花和瓜菜的田間管理。今年68歲的農民吳友滿是忙碌人群中的一員,曾經種過田的他對種子的重要性感受頗深。而荃銀高科,正是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推出新優農作物品種,將小種子做成了大產業。
種子不同收益差別大
吳友滿是南崗鎮雞鳴村人,以種田為生。“以前,我們老倆口種5畝地,種的是雜交水稻,辛苦忙一年,也就收4000斤稻子,不劃算。”吳友滿說,如今,他把田地流轉給了荃銀高科做試驗田。除了能拿到各項農補和土地租金以外,他平時還可以幫荃銀高科的育種專家們打工掙錢。
土地流轉之后,吳友滿心中充滿著疑惑:同樣的土地,在自己手里種啥莊稼都不掙錢,可是,到了農業專家的手中,怎么就能生出“真金”來?“后來,看了他們種的糧食和瓜菜,我才明白:原來種子不一樣。”吳友滿指著地里五顏六色的甜瓜對記者說:“你看看,這瓜兒多漂亮啊!要是用這個種子種瓜,我也能掙錢。”
小小種子成就大產業
正如吳友滿所言,在農業生產中,種子很關鍵。在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搞棉花育種的王林也認可這個觀點。“同樣是棉花,品種好的不僅結桃多,而且棉桃大,其棉花產量自然要比一般的品種高出很多。在大面積種植的情況下,由品種更新帶來的經濟效益是看得見的。”
王林說,正是基于這一點,荃銀高科將科技創新視為企業的生命力,通過加強科技研發能力,不斷推出新優農作物品種,在提高農民收成的同時,也能給企業帶來更高收益。
小小種子,也能成為大產業。從荃銀高科的發展中能看到這一切。靠研發和經營種子起家的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經過8年的運營,于2010年成功上市,成為在創業板上市的“中國種業第一股”。目前,該公司擁有8家控股子公司,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2.8億元。
科技創新助推種業增效
荃銀高科的發展始終離不開科技創新。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荃銀高科成立至今已承擔了國家、省、市有關科研項目十多項,去年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自主選育并審定農作物新品種20多個,獲國家發明專利、植物新品種權授權10項,制定安徽省地方標準3項。在科研方面,該公司擁有一支40多人組成的專家隊伍。目前,這支隊伍正在著手籌建“荃銀農業科學研究院”,計劃下設水稻研究所、玉米/小麥研究所、棉油研究所、瓜菜研究所及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實驗室。
在距離吳友滿干活的農田不遠處,一座嶄新的辦公樓在大片農田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這個辦公樓就是未來的“荃銀農業科學研究院”,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實驗室也在這個樓上。走進實驗室,記者看到的是與科研試驗田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景象,在實驗室一角,一個形似冰箱的儀器中擺放了水稻秧苗。“這叫光照培養箱,里面的稻秧是用來做DNA檢測分析的。”實驗室負責人周桂香向記者介紹說,通過檢測分析DNA,可以快速鎖定育種所需的目的基因,從而加快育種進程,這個方法在育種上稱為“分子標記輔助育種”。
“就水稻育種而言,若要培育一個新品種,一般需要6~8年,而借助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可將育種時間縮短為4~5年。”周桂香補充介紹,縮短育種時間,對于種子企業來說,就是效益增長點,這也是荃銀高科不惜成本籌建農業科學研究院的原因所在。·柳書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