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全面掌握我縣冬小麥、冬油菜生產形勢和品種特性,2012年6月14-15日,我站組織站內技術人員及天地源種業公司技術人員對全縣冬小麥、冬油菜產量及品種進行了全面的觀摩分析。這次調查我們按照不同種植模式采用隨機抽樣的辦法,主要涉及到臨涇、孟壩、太平、上肖、屯字、平泉、開邊7個鄉鎮和隴東學院、上肖農科院兩個科研院所,共計調查點次31個,總調查面積123.5畝。具體情況是:
一、2012年小麥、油菜產量形勢
今年冬小麥、冬油菜生產期間由于雨水合時,溫度合適,病蟲危害發生少,加之田間管理措施得當,田間群體長勢整齊,個體發育良好。小麥生長勢強、個子高、畝成穗多、穗粒數增加;油菜單株有效角果數、角果粒數普遍增加,產量水平提高。根據田間測產分析看:全縣今年種植冬小麥54.8448萬畝,較去年56.88萬畝減少2.04萬畝,預計總產達到10.4萬噸,比去年9.88萬噸增加0.52萬噸,增產5.3%,平均畝產190公斤,比上年165公斤增加25公斤,增產15.2%。其中:塬區平均產量在225-260kg左右,最高產臨涇塬面蘭天28號預計可達到337kg;干旱山區平均畝產在165-180kg左右,最高產西峰27號可達217kg;川臺區平均畝產在250-320kg左右,最高產開邊灌區蘭天4號可達到350kg左右。 種植冬油菜13.03萬畝,預計總產達到1.67萬噸,比去年1.59萬噸增加0.08萬噸,增產5%,平均畝產127.4kg,比上年畝增產12.2 kg。其中:露地油菜平均畝產112.4公斤,比上年畝增加14.5kg,增產14.8%,最高開邊川區126.1kg,最低孟壩93.5kg;殘膜及覆土穴播油菜平均畝產154.1公斤,比上年畝增加21.6kg,增產16.3%,最高平泉西瓜殘膜種植冬油菜平均畝產186.5kg,最低臨涇玉米殘膜種植冬油菜平均畝產141.8kg。品種普遍以延油2號為主,搭配種植隴油9號,天油7號,寧油1號和延油96-4。種植模式主要以玉米、西瓜殘膜穴播種植為主,露地油菜很少。
二、主要生產表現
(一)冬小麥
從小麥品種的豐產性、抗性、適應性以及品質等綜合性狀來看:臨涇塬主要以蘭天28號、西峰27號為主,畝成穗在35-38萬株左右,株高115cm左右,穗長6.5-7cm,估計畝產250-300kg;孟壩太平主要以西峰27號、隴育4號為主,畝穗數在25-32萬株左右,株高110cm,穗長7cm左右,畝產在210-250kg。屯字、上肖普遍以隴鑒386、西峰27號為主,群體在28-36萬株/畝左右,株高110cm,穗長6.8cm,平均畝產250kg左右;平泉塬普遍以西峰27號、隴育4號為主,群體在35萬株/畝左右,株高120cm左右,穗長6.5-7cm,平均畝產243kg。開邊川區主要以蘭天4號為主,畝成穗35-38萬株,預計畝產300公斤左右。
(二)冬油菜:臨涇塬主要以玉米殘膜種植延油2號和隴油9號為主,平均畝播0.72-0.91萬穴,畝成株1.7萬株,株高124.2cm,一次有效分枝6.2個,單株有效角果數163個,角粒數22.3,平均產量141.8kg; 露地畝成株2.4萬株,株高126cm,一次有效分枝5個,單株有效角果數90.5個,角粒數22,平均產量109kg;孟壩塬主要以玉米殘膜種植延油2號為主,平均畝播0.81萬穴,畝成株1.42萬株,株高128.4cm,一次有效分枝6.6個,單株有效角果數179.7個,角粒數19.8,平均產量116kg;露地種植畝成株2.79萬株,株高117cm,一次有效分枝5.3個,單株有效角果數73個,角粒數20,平均產量93.5kg;太平塬主要以玉米殘膜種植延油2號為主,平均畝播1.3-1.7萬穴,畝成株2.25萬株,株高137.3cm,一次有效分枝6個,單株有效角果數161.4個,角粒數21.4,平均產量178.4kg; 露地畝成株3.07萬株,株高121.4cm,一次有效分枝4.1個,單株有效角果數83.8個,角粒數20.5,平均產量121kg;上肖塬主要以覆土穴播種植隴油9號為主,平均畝播1.3萬穴,畝成株2.31萬株,株高136.4cm,一次有效分枝5.2個,單株有效角果數152.4個,角粒數19.3,平均產量155.9kg;屯子塬主要以玉米殘膜種植延油2號和寧油1號為主,平均畝播0.94萬穴,畝成株1.62萬株,株高131cm,一次有效分枝5.7個,單株有效角果數169.2個,角粒數23.2,平均產量145.9kg;平泉塬主要以西瓜殘膜種植天油7號為主,平均畝播0.75萬穴,畝成株1.88萬株,株高143.7cm,一次有效分枝7.1個,單株有效角果數183.2個,角粒數23.6,平均產量186.5kg;開邊川區主要以露地種植延油2號為主,畝成株3.2萬株,株高131cm,一次有效分枝4.7個,單株有效角果數84.2個,角粒數20.4,平均產量126.1kg。
三、增產原因分析
今年冬小麥、冬油菜平均產量較上年增加,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氣候因素促使增產。2012年冬小麥、冬油菜生育期間降水充足,分布均勻,冬季雨雪覆蓋,春季未見低溫凍害,冬小麥、冬油菜越冬率普遍提高,病蟲危害很少發生;二是種植模式改進為冬小麥、冬油菜生產創造了有利環境。通過調查全縣冬小麥田有一部分是殘膜或覆膜種植,冬油菜生產基本以玉米、西瓜殘膜穴播種植為主,種植模式的改進為夏糧增產奠定了基礎。
四、存在問題及建議
通過調查盡管今年小麥、油菜產量較上年有所提高,但是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冬小麥品種混雜嚴重,主體品種田間表現不突出。新引進的品種推廣面積很小,新品種增產潛力沒有充分發揮。二是殘膜種植技術不規范。以平泉塬為主的殘膜油菜普遍表現株行距不合理,畝株數較低,影響油菜產量增加。
綜合上述問題因此建議:增加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工作經費,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保證新優品種、新技術能夠及時轉化為生產力,發揮最大效益,確保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五、布局意見
通過調查今年冬小麥、冬油菜品種總體布局應該以推廣抗旱、耐寒、抗病、豐產、優質專用小麥為主,突出主體、合理搭配、科學引試,按區布局,實現多品種組合,確保小麥豐產穩產。
小麥方面:全縣要以西峰27號、隴育3號、隴育4號、蘭天28號、隴鑒386、長6359為主,搭配種植隴育1號、隴育2號、隴鑒338等品種,示范推廣隴育5號、寶麥38、隴鑒107等品種。分區建議是:
北部山區,包括新集、方山、山岔、馬渠、廟渠、武溝、郭原等山區鄉村,以推廣抗旱、耐瘠薄、高桿穩產品種為宜。品種以西峰27號、隴育4號為主體,搭配種植隴育1號,示范推廣隴育5號等。
旱塬區,包括上肖、屯子、平泉、新城、中原、臨涇、太平、孟壩等旱塬區鄉村:以抗旱豐產,抗病、抗倒品種為宜。品種以西峰27號、蘭天28號、隴育3號、隴育4號、隴鑒386為主體,搭配種植隴鑒338、長6878。示范推廣隴鑒107.
川水區,包括開邊、城關、南川、平泉、屯字等川臺水地鄉村:以優質高產、矮桿、抗倒、抗病品種為宜。品種以蘭天28號、長6359、隴鑒386為主體,搭配種植長6878。
地膜小麥:以高產、矮桿、抗倒為宜。品種要以蘭天28號、長6359,長6878矮桿大穗品種為主,示范種植寶麥38。
2、冬油菜方面:全縣要大力推廣種植天油7號、隴油9號、寧油一號等新優品種,搭配種植延油2號,示范推廣寧油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