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ye)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shang)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fa)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簡訊 » 正文

[中國科學報]探秘國家種質庫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2-04-08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劉丹  瀏覽次數:191
 
    秋天,中國江蘇的一片黃澄澄的麥田里,蒙著頭巾的農婦們正在田地里收割小麥。此時正值秋熟,熱浪吹拂著沉甸甸的麥穗。
 
    在中國的小麥主產區,這里產出的小麥種子,顆顆都大而飽滿,充滿光澤。
 
    這是一批特殊的種子,它們不會在市場上高價出售,而是會運往北京國家種質庫封存起來。
 
    “這里就好比一個生物種質資源保險柜。許多農作物種子在這里得到有效保存,將來一旦某個物種或品種在自然環境下滅絕了,可以通過這里的種子重生,避免滅絕的命運。”國家種質庫主任盧新雄告訴《中國科學報》。
 
    在北京,近北三環,這寸土寸金的鬧市,國家種質庫坐落其中。
 
    3月的一個上午,融融春意中,記者探訪了這座充滿著未來主義的建筑。
 
    這里的種子都有“身份證”
 
    在這里,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種子被分裝在無數小紙袋中,紙袋上明確標注著它們的“身份編碼”。專業人員能夠從“種子身份證”中輕松識別各種信息:比如它們來自何方、是何種類、有何特殊之處等等。
 
    這些種子,需要經歷初清理、發芽、干燥、登記、封裝等程序,最后入庫,并且每隔5至10年要取出樣品出庫重新檢驗一遍,以確保它們的發芽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
 
    記者看到,種子清理室內,技術人員正在顯微鏡下細心地檢測種子的質量。從野外采集來的種子,首先需要清理枝條等雜物,除去空癟的種子,最后留下成熟健康飽滿的種子。這里的技術人員挑選出高質量的種子,與此同時,還需要核查到達庫里的種子、憑證標本和采集數據表,做到一一對應。
 
    實驗室內,技術人員將種子抽取樣本后放入特殊的實驗設備進行發芽率檢測,一般只有初始發芽率高于85%時,種子才屬“合格”,才具備入庫條件。
 
    在實驗室旁邊是種子干燥室,技術人員在這里對種子進行干燥處理,使含水量降至5%~7%,這種條件才是最適宜長期保存的。
 
    通道的盡頭,就是滲透著寒氣的低溫種子庫。
 
    經過兩道由鋼筋水泥鑄成的厚厚的大門后,就到了種子庫的心臟。兩間并排的獨立冷藏室,每間面積為150平方米,室溫恒定在零下18攝氏度,相對濕度小于50%。每個冷藏室的金屬門上都有一個透明的玻璃窗,記者不用進入便可一探究竟。
 
    這兩間長期庫中,已經貯藏超過36萬份種子。種子被放置于成千上萬的密封瓶中,擺放在一個個巨型“貨架”上,繁復而整齊。據介紹,長期庫內采用的是國家種質庫自己研發的“種子庫”管理系統,將不同種子按照來源、種類、數量以及貯存條件分門別類地擺放,技術人員能根據需要迅速定位并取用某個種子。
 
    “每份種質一般都有三個備份。這里存有兩份,還有一份存于青海復份庫,以保證國家戰略資源的安全保存。”盧新雄介紹說。
 
    超標準安全
 
    “因為低溫種質庫通常以種子方式保存農作物,因而常被誤稱為‘種子庫’。”盧新雄告訴記者,“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種質庫’與‘種子庫’有很大區別。”
 
    一個完整的種質庫包括有種子庫、離體庫(試管苗庫和超低溫庫)、DNA庫以及種質分類鑒定、質量監測、保存技術研究等實驗研究平臺。
 
    中國的種質庫在設計建造之初就已經充分考慮到了安全因素。
 
    首先是考慮抗震能力設計,北京的種質庫整座建筑是抗震等級按8度設防,為了防止意外發生的洪澇災害,提高了一米地基。
 
    為了保證室溫恒定在零下18度,長期庫還設計了跨區供電——當一個區臨時斷電時,另一個區電路也能保證供應——而在中國,兩個區同時斷電的機會是很小的。
 
    而就算是小概率事件也被納入了種質庫的安全考量范疇——如果兩條電路都斷了,還有備用柴油發電機持續供電。
 
    “之所以在種質庫設計之初將安全性放在首位,是由于種質資源的戰略地位決定的。”盧新雄告訴記者,“比如,種質庫應選擇建在物種多樣性較為豐富的非地震頻發地區,能夠避開山體滑坡、洪水及風害等。在防震上,除了建筑物本身的防震設計,聚氨酯保溫冷庫、種子架的設計也都考慮到了防震,以免種子架倒塌而造成盛放種子的鋁箔袋破裂,從而導致各品種種子相互混雜。”
 
    另外,環保因素也是種質庫建設考慮的要件之一。“特別是對某些有害的微生物和基因工程材料更需要重點考慮環保和安全問題。”盧新雄說。
 
    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國家種質庫近年來又完善了樓宇監控及門禁系統,實行24小時的安全運行與安全保衛值班制度,以確保國家種質庫庫存資源的萬無一失。
 
    基因比黃金更珍貴
 
    “種質資源保護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工程。”在盧新雄看來,近代物種的喪失速度比自然滅絕的速度快1000倍,這個數字令他多年來難以安心。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有3/4的農作物品種已在上世紀消失,其中80%的玉米種類在上世紀30年代不復存在。在美國,84%的豌豆品種也因活力喪失不再生長。
 
    有報道指出,我國農作物栽培品種也以每年15%的速度遞減,這對我國農業生產的負效應將不可估量。
 
    以小麥為例,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國土上種植的小麥品種約1萬個,而如今,你只能找到400個左右。
 
    上世紀60年代,在海南的大片野生稻群中,踩著爛泥的袁隆平發現了一株雄性敗育的野生稻——“野敗”,為“三系”配套研究成功打開了突破口。曾經締造了上個世紀綠色革命中最燦爛的一章的野生稻如今已經難覓蹤跡。
 
    “物種的滅絕不僅意味著一個物種的消失,更重要的是這些物種所攜帶的基因資源也隨之永遠消失。”水稻專家婁希祉說。
 
    而一些持氣候變暖論的專家表示,植物基因可能比黃金更珍貴。
 
    而要想保存這些不可再生的遺傳基因,建立種質庫成為各國政府與科學家的共識。
 
    在距離北極點約1000公里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處山洞中,有一座“末日種子庫”:約1億粒世界各地的農作物種子被保存在零下18 攝氏度的地窖中。該種子庫堪稱全球最安全的基因儲存庫,其安全性堪比美國國家黃金儲藏庫,甚至可以抵御地震和核武器。
 
    英國南部的“千年種子銀行”在圈內享有盛名。這家種子銀行在全球各地尋找采集瀕臨滅絕、地方獨有和有經濟價值的植物種子。我國將絕跡100多年的彌勒苣苔種子送進了這座“保險庫”。
 
    在中國,最大的野生植物種子庫建在云南昆明。該種子庫建于2007年,以保護野生植物多樣性為主。這也成為國家農作物種質庫體系外的重要補充。
 
 
 
分享(xiang)到(dao): 微信 復制網址 QQ好友 QQ空間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