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在山東省墾利縣城,棉種經銷商李明峰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坐在門市部的柜臺后,捧著一杯熱茶,等待顧客上門。目前,雖是棉種的銷售旺季,門前也立著一塊“國家補貼棉種”的牌子,但購種者卻寥寥,而2011年的這個時節,他已掙了1萬多元。“那時節買棉種的人一撥一撥的,可現在一天也來不了幾個人,這跟棉價下滑有關。”
據了解,2011年從開始收棉至今,棉價一路走低,影響到棉農植棉的積極性。不少專家認為,今年棉種市場表現偏冷。“低迷的棉價傷了棉農的心。”常在市場跑的山東省種子總公司銷售總監王子文很了解市場行情,他認為,今年棉花種子市場有這樣幾個特點:啟動晚、銷量減、價格降、效益低。
安徽農民張利民已在墾利縣包地種棉3年,往年這時節,棉花早就賣完回家過年了,但現在他不得不滯留在這里,倉庫里還有沒出手的棉花。“收成倒是不錯,本想著賣個好價錢回家過年,哪想到從一開始就落價,現在更低了。”
在種棉大縣夏津,許多棉農也和張利民一樣,把棉花打包放在家里持棉惜售,一些棉農為了減少損失,已經開始種糧了,造成了棉種銷售量的降低。
既收購棉花也種棉的夏津縣南城鎮棉農謝永明說,2011年他們全家12畝地用了1600多元棉種錢,共收棉花5000多斤。起初他想等一等看看行情再售,讓他沒想到的是,現在即使想賣也沒人收了。
謝永明算了一筆賬,籽棉價格只有到了每斤4.5元才能賺錢,才能與種糧食收益相當,“目前,已有不少地方把本應留著植棉的地塊全種上了麥子。”他說。
這讓有關專家擔心,由于存在比較效益的差別,棉農2012年的植棉面積很可能受到影響,生產形勢不樂觀。2011年,山東植棉面積達到1100多萬畝,如果種植面積隨著棉價波動而波動,受傷害的將不僅僅是棉種市場,未來的棉花價格也可能像豬肉、大蒜等農產品一樣,進入一兩年一個的波動周期,最終傷害的還是農民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