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正培育畝產千公斤超級稻
我省第四屆“井岡之子”、雜交稻專家顏龍安要再創水稻畝產世界紀錄
“月底,我就要趕到海南去。”11月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西省農科院名譽院長、江西省第四屆“井岡之子”獲得者顏龍安坐在記者面前,敘述著未來的大計:“我有生之年的愿望就是研究出畝產達一千公斤的超級稻。”這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從事農業科研工作40余年,已把自己的一生獻給讓人“不挨餓”的事業,從48粒種子中尋找到雜交稻“英雄母親”——“珍汕97A”,為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貢獻。如今,他依然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著,向著下一個水稻世界新紀錄沖擊。

我省第四屆“井岡之子”、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顏龍安。(圖由省農業科學院提供)
48粒種子“萌發”奇跡
顏龍安家祖祖輩輩種田為生,他經歷了年幼妹妹餓死的痛苦,為此他謹記“民以食為天”的古訓,他的人生理想就是“讓稻田高產,讓天下人吃飽”。
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學生李必湖在國內首次找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而此后的工作是把這株水稻的不育基因工程轉入栽培稻,進而育出生產上所需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1971年2月,顏龍安來到海南島基地——南紅農場跟班學習,參與全國水稻雄性不育系選育攻關,1個月后,顏龍安收獲了48粒種子。春暖花開的時候,他們懷揣著這48粒比金子還寶貴的種子和10萬字的實驗記錄,回到了萍鄉。1972年3月,48粒種子承載著顏龍安等科研人員的希望播入試驗田。經過幾番曲折,48粒種子齊刷刷地探出了腦袋。
培育出高產雜交稻
1972年冬,顏龍安選育的“珍汕97A”與“二九矮4號A”,成為我國首批“野敗”不育細胞質的雄性不育系,在我國雜交水稻育種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果說袁隆平找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為現在高產的雜交稻的“父親”,顏龍安培育出的則為高產雜交稻的“母親”。其中,被譽為“英雄母親”的“珍汕97A”,是我國應用時間最長、選配組合最多、推廣面積最大、效益最好的不育系。歷經35年的風雨考驗,至今世界雜交水稻中還沒有一個母體的貢獻可與“珍汕97A”媲美。
雜交水稻研究,是世界公認的農業科學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也是一場震撼世界的“第二次綠色革命”風暴,而顏龍安正是這個“猜想”與“革命”的領跑者。他培育出的雜交稻在美國試種,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專利。他培育出的雜交稻1989年在江蘇試種時,最高畝產達900公斤。
要育畝產千公斤雜交稻
顏龍安已到古稀之年,可是現在他每年仍是江西、海南兩邊跑,還會在海南的培育基地下田,看看被他稱為“女兒”的雜交稻的生長狀況。他說,有生之年的愿望就是研究出畝產達一千公斤的超級稻,并在江西種植成功,這樣可以更廣泛地在全國推廣,這種水稻不僅畝產高,而且口感好、抗病、抗旱、抗蟲,是綠色食品。畝產千公斤這將是一個新的世界紀錄,可以解決更多人的吃飯問題,不僅吃飽,而且吃好。說到此處,顏龍安的目光變得更加生動。
年逾古稀再奔巔峰
顏龍安也收獲了很多榮譽,先后獲得國家發明獎特等獎1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省科學大會獎1項、省特別貢獻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中華農業英才獎、首屆中國作物學會科技成就獎、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國務院特殊津貼獎獲得者……
當人對一切都無欲無求時,生命就開始變得簡單而純粹,人的所作所為就更能摒棄雜念、觸及本質。因此,欲望使人生豐富,心無旁騖的欲望會使人生更加深刻和真實。顏龍安培育出的“英雄母親”,他更愿意稱之為自己的“女兒”。他最為驕傲的是他培育出的“女兒”嫁了100多個“老公”,生育出的“孫子”分布在全國各地甚至走出國門,消除了人間的饑餓。年逾古稀的他,帶領一批批成長起來的業務尖子又一次啟程,奔向雜交水稻研究的又一個巔峰。
文/記者郭寧 實習生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