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志勇 文章來源:湖南省漣源市農業局
1主要傳毒介體和危害癥狀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是呼腸孤病毒科斐濟病毒屬的一個新種,其傳毒介體主要是白背飛虱。病毒在白背飛虱體內繁殖,一旦獲毒,即終身帶毒,若蟲及成蟲均能傳毒,但成蟲傳毒效率不及高齡若蟲,白背飛虱不經卵傳毒,植株之間不相互傳毒。主要危害水稻、玉米、小麥、馬唐、看麥娘、稗草等20多種作物和雜草。危害水稻的典型癥狀:一是發病病株明顯矮縮,葉色深綠,分蘗增多,葉片僵直,上部葉面可見凹凸不平的皺折。二是病株地上數節節部有倒生須根及高節位分枝;病株莖稈表面有大小約1~2亳米的白色燭淚狀突起(手摸有明顯粗糙感),瘤突呈蠟點狀縱向排列成條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色;早期感病稻株,病瘤產生在下位節,感病時期越晚,病瘤產生的節位越高。侵染玉米癥狀:早期受侵植株嚴重矮縮不穗,中后期受侵植株矮化穗小粒癟。
2發生和危害情況
2.1發生情況
據調查統計:2009年漣源市共突然發生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約1.26萬畝,其中中稻發生面積為0.75萬畝,晚稻發生面積為0.42萬畝,玉米等其他作物發生面積為0.09萬畝。2010年漣源市共發生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約2.27萬畝,其中中稻發生面積為1.48萬畝,晚稻發生面積為0.64萬畝,玉米等其他作物發生面積為0.15萬畝。2011年漣源市共發生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約0.85萬畝,其中中稻發生面積為0.65萬畝,晚稻發生面積為0.16萬畝,玉米等其他作物發生面積為0.04萬畝。
2.1危害損失情況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在漣源市一般以中晚稻危害損失較重。在水稻苗期、分蘗前期感染發病后可造成基本絕收,拔節期至孕穗期因侵染時期先后造成產量損失在10%~30%;玉米苗期發病絕收,后期感病發病也能引起一定的損失,感病越早危害損失越重。據不完全統計,漣源2009年共因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損失稻谷535.5噸,發生危害丘塊平均損失率約為8.5%,其中個別嚴重丘塊損失超過35%;2010年共因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損失稻谷1645.75噸,發生危害丘塊平均損失率約14.2%,其中個別嚴重丘塊損失高達80%;2011年經過綜合防控,有效控制了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與危害。共損失稻谷僅25.93噸,其中最嚴重丘塊損失率不超過3%。
3病害發生規律
3.1病毒初侵染源
漣源主要由外地遷入的帶毒白背飛虱傳播及再侵染。初侵染源在早稻或單季稻上擴大侵染量,經白背飛虱傳毒至單季稻或晚稻秧田及本田,同時可擴散到玉米田,早期侵染造成嚴重危害。
3.2發病特點:一是年度間,隨著病毒分布范圍的擴大,病害總體逐年加重。二是年度內,中晚稻田發病重,早稻發病很輕。三是水稻前期(7葉期前)感病越早,危害越重,且育秧移栽田重于直播田。四是雜交稻重于常規稻。同一地方又以優質稻品種為重。
4防控技術
4.1防治策略
全面履行“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踐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進一步加強稻飛虱監測調查力度,及時準確測定關鍵防治時期白背飛虱帶毒率,為治蟲防病提供依據。重點實施“治虱防矮”藥劑防控策略,突出防治重點,抓住水稻七葉期這一關鍵防治時期。同時根據田間發病程度采取不同的應急補救措施。
4.2防控措施
4.2.1 農業防治。一是選育抗病品種。目前應注意避免種植本地區上年度該病重發品種。如宜香9號。二是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等水稻健身栽培措施。三是適當加大播種量,合理密植。四是要及時剔除病株,將病株踩入泥中,并“掰蘗補苗”。同時對發病特別嚴重丘塊及時翻耕并改種下茬水稻或其它作物。
4.2.2 實施“治虱防矮”化學防控策略
4.2.2 .1抓好病蟲監測關
一是做好白背飛虱的測報工作,了解發生動態;二是準確掌握帶毒率情況分析,及時發布預報和防治警報。
4.2.2 .2抓好種子處理關
一是種子拌種或浸種。具體方法是用吡蟲啉有效成分 1克 或噻嗪酮有效成分 3克 ,先與少量細土或谷糠拌勻,再均勻拌1公斤干種子播種,浸種濃度為10%吡蟲啉300-500倍液稀釋。
4.2.2 .3抓好秧田防毒關。一般是三葉期以后在刮風下雨之后或移栽前要施一次“送嫁藥”。同時秧苗期可適當噴施磷酸二氫鉀以增強秧苗的抵抗力。
4.2.2 .4抓好大田藥劑治虱防矮關。根據當年稻飛虱發生情況確保兩次用藥,視蟲情合理安排第三次用藥:一般第一次安排在分蘗盛期施藥;第二次安排在孕穗期,用長持效期對口單劑如吡蚜酮(神約)、噻嗪酮等高效低毒藥劑“壓前控后”;第三次安排在穗期,若百蔸常規稻為1000只,雜交稻1500只,用速效性藥劑防治。用藥時要注意交替用藥以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