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飛躍以“高稈變矮稈”為標志,使水稻平均畝產量從不足100公斤達到近300公斤。
●第二次飛躍以“常規變雜交”為標志,水稻平均畝產量升至400公斤。
●第三次飛躍以“超級稻”為代表,水稻畝產量達到800公斤。
第一次飛躍以“高稈變矮稈”為標志,使水稻平均畝產量從不足100公斤達到近300公斤。解放初期,我國水稻生產水平低下,品種落后,主要以種植農家種和高稈種為主。高稈易倒伏的特點使施肥受限,產量上不去。針對這一矛盾,上世紀50年代,農業科技工作者首先選育出矮稈品種“矮腳南特”,隨后又相繼選育一系列適合不同成熟期、不同類型的矮稈良種,實現了水稻矮稈品種熟期類型配套,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水稻矮化育種的新紀元。不但解決了我國長期以來種植高稈品種導致的低產易倒的難題,而且引發了世界水稻育種的方向性轉變。
第二次飛躍以“常規變雜交”為標志,水稻平均畝產量升至400公斤。上世紀70年代,我國水稻科技工作者開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以發掘不育細胞質源為突破口、以回交轉育質核互作不育系為主要方法使秈型雜交稻率先在中國獲得成功。1970年在野生稻中發現花粉敗育株;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三系”配套,1974年選育出第一批秈型雜交稻強優組合,1975年又研制出一整套制種技術,1976年開始大面積推廣。我國成為第一個將雜交稻大面積應用于生產的國家。
第三次飛躍以“超級稻”為代表,水稻畝產量達到800公斤。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鑒于新的雜交組合和常規稻品種雖然在熟期、米質、抗性等方面有了改進,但在產量潛力上未能獲得新的突破。為保障糧食生產持續發展,并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技術儲備,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期,中國“超級稻”的研究應運而生。我國科技人員提出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與理想株型塑造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采取兩系法雜交稻、三系法雜交稻和常規稻兼顧的選育途徑,應用常規技術和生物技術相結合的育種方法,分別育成了一批超高產新品種,在生產上示范,每畝產量能達700公斤至800公斤。目前正向選育每畝能產1000公斤的超級稻品種前進,水稻產量的第三次飛躍正在孕育。(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