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糧油信息網
隨著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日益增強,農業的發展從未像今天這樣有賴于科技的進步。當前,國家對農業科技日益重視,投入不斷加大,必將大大促進農業科技發展。本刊將圍繞大豆、水稻、棉花、節水農業和數字農業等5個具有代表性的領域,對我國農業科技進行深入報道。
“為什么要重視大豆研究?”著名農業科學家、大豆育種專家王連錚研究員列舉了三個理由:“首先,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第二,我國是大豆的最大進口國;第三,大豆的需求還在增加。”正因為如此,大豆一直是我國農業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生活水平提高帶來需求激增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和第一大糧食消費國,飲食結構的變化必然帶來大豆需求的激增。
我國是大豆的發源地,種質資源豐富,栽培制度多樣,利用歷史悠久。我國政府對大豆產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改革開放以后,經過農業科技工作者幾十年的努力,大豆的種植面積和單產分別從原來的不到1000萬噸和不到100公斤,增加到總產量 1700萬噸左右、單產120公斤左右,種植面積也增加到1.3億畝到1.4億畝之間。
但從1996年我國大量進口大豆開始,短短十幾年,大豆成了我國第一大進口大宗農產品,我國也成為世界大豆第一大進口國。
對于這個問題,王連錚分析說,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大豆需求量的大幅增加。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人們的膳食結構中食用油和蛋白質的比例大幅增加,作為食用油的主要原料和食物蛋白質的最主要的提供者,大豆的需求也隨之增加。
大豆是生產食用油的主要原料,在我國,油用加工占到整個大豆消費量的85%,其油分占世界食用油總量的32.5%。大豆還是食物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除了大豆本身可以以豆制品、食用蛋白等形式直接為人們提供植物蛋白外,大豆壓榨后的副產品???豆粕,作為飼料中主要的蛋白來源,還為人們間接地提供了動物蛋白來源,養殖業、畜牧業的發展也增加了大豆的需求量,據國際糧農組織統計,大豆蛋白占世界主要作物蛋白量的64%。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和第一大糧食消費國,飲食結構的變化必然帶來大豆需求的激增。
與此同時,生物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大豆產業的“革命”,上世紀90年代開始,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應用。美國、阿根廷、巴西等在大豆種植中大面積推廣轉基因大豆。70%以上的轉基因大豆具有的抗除草劑性狀,使大豆的草間管理大大簡化,節省了人力和機械操作,從而大大降低了大豆的種植成本。正是國內不斷增加的消費需求,以及國外大豆明顯的成本優勢,使得我國大豆進口不斷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