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癥狀 主要為害幼苗和成株。4-5月苗期染病 根變褐死亡,地下部癥狀較難與難與其他苗病區別,但染病幼苗葉尖呈褐色,頂端枯萎。6-7月成株染病 葉尖變褐枯死,每年均有發生。 | |
|
|
病原 Alternaria tenuis Nees 稱鏈格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常聚為長而分枝的鏈,單個孢子呈倒棒狀或倒梨形、卵形或橢圓形,常具短喙,其長度不超過孢子長度的1-3,淡褐或枯黃褐色,光滑或具瘤,大小9.5-40×5-11.25(μm),腐生或弱寄生,常作為第二寄生物。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種子或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發病后從新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蔓延并進行再侵染。一般雨季植 |
| 株長勢弱的田塊發病重。發病后遇天氣干旱利于癥狀顯現。發病嚴重的,葉片大量早枯而死。 | |
|
防治方法 (1)播種前用種子重量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40%拌種雙粉劑或70%代森錳鋅、75%百菌清、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拌種。(2)從無病株上采種,做到單收單藏;實行2年以上輪作;增施底肥,促其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3)發病初期開始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40%大富丹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 |














